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最終由秦始皇先後攻破六國、統一中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然而秦朝的霸業卻只維持了短短15年,大陸歷史作家劉三解指出,導致秦朝走向滅亡的關鍵原因,正是秦二世「貨幣改革」帶來的經濟蕭條。

劉三解指出,西元前216年,秦始皇和4名武士在蘭池宮遇上強盜襲擊,為了找出強盜,他封鎖了整個關中地區進行大搜捕,導致糧價暴漲,一石(ㄉㄢˋ)糧食從30錢飆漲到上千錢,進而造成秦國關中地區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新佔領地區雖然尚未受到影響,但隨著秦朝大役以及人員流動不斷,秦二世上台後延續秦始皇的功業,導致通貨膨脹向全國蔓延。

秦二世雖然發現問題,但沒有辦法解決,只能進行貨幣改革,廢除一部分貨幣以減少市面上的數量,增加市場對貨幣的需求,進而使價值提升,之後物價也就會隨之下降;然而大量作廢貨幣,反而讓民眾的財富一夕消失,造成社會經濟崩潰。

劉三解表示,關中地區的居民原本是以錢換取物資,很多人握有一大筆錢但沒有糧食,而關東地區生產力強盛,主要靠物資賺錢;貨幣改革後市場蕭條,關東地區的陳勝、吳廣等人帶頭起義反抗,2個月時間內就湊出上萬人的軍隊,而關中地區的百姓「被迫破產」,讓秦朝失去鎮壓關東賊寇的人力資源,這也就是秦朝走向滅亡的關鍵原因。

#秦朝 #滅亡 #秦二世 #秦始皇 #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