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西方歷史建築多以石頭建成,且工期往往耗費百年,古代中原王朝則偏好木質建築,最著名的北京故宮於明代永樂18年(1420年)建成,歷時14年便完工,歷朝歷代也少有建造百年的建築物,但這不代表中原王朝偷工減料,而是受到文化、施工便利兩大關鍵影響。

根據《梨視頻》報導,中原王朝建築多為木質結構,損耗速度快,加上古時戰爭頻仍,且欠缺對建築的保護意識,使得房子難以留存,例如項羽火燒阿房宮、安史叛軍燒長安等,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則是建於西元782年的唐朝山西五台山南禪寺。

既然木質建築難以保存,為何古人卻愛用?有一派人主張是早期「缺石頭」,但世界知名的萬里長城卻是石頭所建,因此這個說法不被認同。建築專家則解釋,中原地區的石材看似多,其實品質並不適合用來做建材。

還有一派人認為是「缺技術」,但建於隋朝的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趙州橋」,該建橋技術直到19世紀歐洲才出現,且古代佛塔及皇帝陵寢也都是使用石頭建成,技術不佳的說法也被反駁。

事實上,古人偏好使用木頭做為建材,主要受到兩大關鍵影響,首先是文化差異,古人從未想過將建築物當成紀念物,但西方為了表達對神的虔誠,會用盡辦法建造能夠永久保存的建築,例如巴黎聖母院建了180年,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也建了120年。

其次是木質結構在施工上較為便利,建房速度極快,因此成了古代的建材首選,例如隋朝宇文愷僅用1年就建造出大興城,北京紫禁城也僅花了14年就完工。不過歷代帝王對於死後世界相當重視,因此陵寢大多都是使用石頭建材,而且一造就是好幾十年,許多皇帝甚至在即位後就著手建造自己的陵寢。

#中原王朝 #西方 #建築 #木質結構 #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