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后妃犯錯後被「打入冷宮」的情節,然而在大陸北京的紫禁城內,卻找不到名為「冷宮」的宮殿,大陸導遊房博指出,其實冷宮並沒有固定的位置,而是泛指失寵妃嬪被貶後居住的地方。
房博指出,翻閱《明實錄》、《清史稿》等歷史文獻可以發現,紫禁城中並沒有一座被稱為「冷宮」的專屬宮殿,且實際走訪紫禁城,也沒有發現掛著「冷宮」匾額的宮殿,然而在正史中,又確實有妃嬪在得罪皇帝、皇太后之後被打入冷宮的記載,比如明末明熹宗的成妃李氏,因為得罪的宦官魏忠賢,而被關進紫禁城內西北方的「乾西五所」;清末光緒帝的珍妃因為得罪慈禧太后,被關在紫禁城內東北方的「北三所」。
房博表示,乾西五所雖然曾作為冷宮使用,在清朝雍正時期,卻是皇四子弘曆的住所,甚至還在這裡舉辦了他與富察氏的婚禮,後來弘曆登基成為乾隆帝,將乾西五所改造成漱芳齋、重華宮和建福宮花園;由此可知,明清時期的冷宮並沒有固定位置,不過后妃被打入冷宮後,除了會失去曾享有的福利和待遇,也代表她們遭到邊緣化,很難再得到皇帝的寵愛。
除此之外,根據《梨視頻》指出,「冷宮」一詞最早出現在元朝,雜劇作家馬致遠的《漢宮秋》提到「眉頭一縱,計上心來,只把美人圖點上些破綻,到京師必定發入冷宮。」此後不少戲曲中也經常出現「冷宮」,明朝小說家則繼續沿用,而在戲曲中提到的冷宮,也同樣沒有明確指出是哪一座宮殿,泛指失寵妃嬪居住的場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