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許多人都希望可以透過科舉翻身,為了金榜題名無所不用其極,考古也出土了不少古代考生的「作弊神器」,大陸北京故宮導遊房博指出,除了小抄、代考以外,考生為了增加中榜機率還會「冒充籍貫」,朝廷也制定了應對方案,在考前先審查考生的口音,確認考生說的話道不道地。
房博指出,古代科舉考試作弊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衣服、鞋子裡藏小抄,或是直接請「槍手」代考,甚至買通考官、交換考卷等;此外,還有一種現代不常見、容易被人忽略的作弊手段「冒籍」,也就是冒充籍貫的意思,從明代開始,科舉開始採取「分區配額制」,根據不同地區的人口、財富、文化水準等條件,分配考試的錄取名額,有些考生為了增加中榜率,就會冒充其他籍貫的考生,像是清末狀元張謇(ㄐㄧㄢˇ)就曾冒籍參加童生試。
房博表示,一旦冒籍的人數越多,當地考生的權益損失就越大,長久下來容易導致社會矛盾,朝廷為了維護科舉制度,於是開始審查考生的籍貫,除了設立連保制度,還增加了「審音」環節,在考試之前先聽聽考生的口音是否道地。
房博舉例,像是順天府地區(現京師地區)會讓考生念祖孫三代的族譜,清代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還設置了審音御史,在審查時和考生聊聊天,聽對方說話使用的是不是道地的方言,一旦抓到冒充籍貫的考生,朝廷就會採取嚴格的懲罰措施,以維護考試的公平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