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三國時期的魏武帝曹操,因為生性多疑,怕死後被人掘墓挖屍,所以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漳河一帶建造了「72疑塚」,試圖迷惑眾人,讓大家不知道他真正的陵墓在哪裡;然而大陸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指出,其實宋代才開始有曹操72疑塚的說法,並推測該故事源自唐代的張瑝、張琇兄弟。

于賡哲指出,曹操的陵墓「高陵」位於河南安陽,而民間傳說的「72疑塚」只是一個不存在的傳說,《三國志》、《後漢書》等正史都沒有記載,並且是從宋朝以後才開始流傳;于賡哲認為,「72疑塚」只是當時的人們用來具象化曹操多疑、心眼多的個性,且可能源於唐代一對名叫張瑝和張琇的兄弟。

張瑝和張琇的父親張審素是巂州都督,遭到監察御史楊萬頃誣告謀反,於是被拘捕到雅州斬殺,張瑝和張琇因為年幼而逃過死劫,只是被流放到嶺外,但後來兄弟倆又逃回家鄉隱匿;開元二十三年(西元735年),13歲的張瑝和11歲的張琇決定報仇,在夜間狙擊、殺害楊萬頃,兄弟倆離開前,在斧刃上留下認罪和報仇的訊息,並在前往江南尋找楊萬頃共犯的途中被官府捕獲。

中書令張九齡得知實情後,雖然想幫助兄弟倆免死,卻被以「國法不可縱報仇」的說法否決,最終張瑝和張琇被處刑杖殺,當地民眾被兄弟倆的孝心感動,將他們安葬在北邙山,並設置了多處疑塚,以免楊萬頃的家族前來刨墳掘屍。

#曹操 #72疑塚 #陵墓 #張瑝 #張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