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過世後,後代皇帝、大臣會根據他的生平功過、品德修養進行評斷,並用一個字另取稱號,稱為「諡號」,諡號從商朝中後期開始體系地被運作,不過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卻宣布廢除,大陸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指出,背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神化、聖化自己,不讓人輕易評論,以加強對天下的控制。
王立群表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後代君主、大臣根據先皇生前的所作所為,用一個字概括的「諡號」制度不好,因此將其廢除,並表示從他開始叫作「始皇帝」,之後的君主則叫二世皇帝、三世皇世,一直到萬世皇帝。
王立群說,秦始皇自稱皇帝、廢除諡號原因有3個,第一是為了「正名」,因為古人認為「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正名是十分重要的大事;第二是「神化」,「皇」和「帝」是古代最神聖的2個字,秦始皇將它們結合在一起稱呼自己,很明顯就是為了神化自己,還有些自命不凡,認為自己的功德超越了古代的聖賢「三皇五帝」。
第三則是「聖化」,秦始皇是皇帝意識非常強烈的君王,因此要將自己放在至尊至聖的位置,不容許其他人來評論自己。綜合以上3點原因,王立群指出,秦始皇正名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對才剛統一的天下的控制。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