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更有「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雖然現在我們看到的兵馬俑都是土灰色的,但其實它們剛出土時五彩繽紛,大陸《央視新聞》指出,兵馬俑最初都是「多巴胺穿搭」,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紅配綠」,而它們褪色也並非因為氧化,而是在顏料下的黏合劑老化、脫落,顏色也才隨之掉了下來。

根據《央視新聞》報導,雖然現在我們看到的兵馬俑都是土灰色的,但其實它們都是五彩繽紛的,比如粉紅色的臉蛋、紫色的衣服、紅褐色的鎧甲,可以說是秦代的「多巴胺穿搭」,而在眾多顏色當中,最常見的就是「紅配綠」,兵馬俑一號坑出土的武士俑身上,大多數都帶有紅色、綠色的元素。

此外粉紫色、天藍色和白色等,也都是兵馬俑穿著中能夠見到的色彩;而這些顏料的來源通常取自天然礦石,也有少部分是人工合成的顏色,比如有「中國紫」之稱的藍紫色顏料,就是由人工製成的矽酸銅鋇。

不過為什麼現在我們看到的兵馬俑都失去顏色了呢?有一種主流說法稱,這些兵馬俑是因為考古出土後氧化了,才會褪色成土灰色。不過《央視新聞》指出,兵馬俑顏色脫落並不是因為氧化,古代工匠在製作兵馬俑時,使用的都是礦物質顏料,穩定性非常好,不會輕易氧化。

褪色是因為工匠在塗抹顏料前,會先塗一層黏合劑,這是一種有機物質,老化加上出土過程中的水分流失,導致黏合劑收縮、翹起,顏料沒有了附著力,於是便脫落了,只留下最內層的土灰色。

#兵馬俑 #多巴胺穿搭 #顏料 #央視 #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