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會,皇帝坐擁後宮佳麗三千,不過若是駕崩,嬪妃多半有5種下場,包括出家、統一集中養老、被視為玩物、殉葬,還有一種相當折磨人,那就是去墓園守陵,把死人當成活人伺候。

根據《網易》報導,商朝盛行人祭和殉葬,皇帝為了死後能繼續享樂,會把生前喜歡的人或物帶進墳墓,更可怕的是,殉葬其實並非是君王與嬪妃之間獨有的,只要是君王或是位高權重者喜歡的,都可以拿來殉葬。

但即便是沒有殉葬,嬪妃們在皇帝死後想要繼續保持榮華富貴的生活也是極為困難的,尤其是被派去守陵的嬪妃,處境更是艱難,不僅要準備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動,每天更要向先皇請安行禮、打掃陵墓、準備洗漱用品、收拾床鋪,冬天還要幫忙「暖床」,此外還要安排娛樂活動,對著靈位跳舞,不能有絲毫懈怠,為了不驚擾先皇的靈魂,跳舞時不准奏樂也不准發出聲音。

第三種則是出家,相比於守陵和殉葬,出家在禮佛的朝代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朝廷和皇室仰仗佛教,不會對已經出家的嬪妃痛下毒手,更重要的是,出家後雖然「斬斷塵緣」,但也有還俗的機會,所以不少嬪妃在皇帝駕崩後,為了躲避迫害都會選擇出家。

除了上述三種比較主流的處理方式,還有一種較為少見的「繼承」,那就是「父妻子繼、兄死娶嫂」的奇葩風俗,以王昭君為例,當年她透過和親的方式嫁給了呼韓邪單于之後,不久就經歷了喪夫之慟,事後雖然請求回到中原故里,卻被漢成帝回絕,命令她遵從「胡俗」,因此再嫁呼韓邪單于嫡子復株累單于。後來復株累單于也因病去世,王昭君只好再嫁給復株累的弟弟、繼任為搜諧若鞮單于的且糜胥。

最後一種是將前朝皇帝的嬪妃們集中安置,其中皇太后的身分最為尊貴,一般會在慈寧宮頤養天年,壽康宮也是太妃們居住的宮殿,除此之外,宮中還有很多偏僻且空閒的偏殿,安置方面綽綽有餘。

#皇帝 #駕崩 #嬪妃 #殉葬 #守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