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駕崩後竟不能馬上下葬,大陸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指出,皇帝過世後的喪儀繁複,必須等到諡號、廟號確定,且陵墓修建完成,欽天監挑選好日子後,才能入土為安,時間通常長達數個月。
毛立平指出,清朝皇帝去世後,秉持著國家不能一日無主的原則,繼承人很快就會登基,為了將兩者區分,剛即位的皇帝會被稱作「嗣皇帝」,去世的皇帝則稱作「大行皇帝」,直到諡號、廟號都確定後,才會以此稱呼他們,比如順治帝稱「世祖章皇帝」、康熙帝稱「聖祖仁皇帝」,乾隆則是「高宗純皇帝」。
除此之外,皇帝的喪儀程序很繁複,通常去世當天就必須小殮,也就是替死者穿戴,之後還會進行大殮,意即將皇帝的遺體放入棺材,大殮之後皇帝的棺槨會先在乾清宮放置一段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7天,並在這段期間內舉辦各種祭典儀式,接著再進行「暫安」,指的是棺材還不能下葬,要先移至殯宮暫放一段時間,每個皇帝暫安的地點不同,暫安期間若遇到節日也都要進行祭典。
毛立平解釋,暫安的時間長短與陵墓的修建進度有關,陵墓準備好後,欽天監就會選好日子下葬,過程也必須祭祀天地等,並讓過世的皇帝入土為安。至於皇帝的遺體該如何保存,毛立平表示史料上並未明確記載,但皇帝過世到正式下葬這段時間通常會花上好幾個月,因此她認為棺槨的密封度和香料的運用起到很大作用。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