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宮殿,擁有600年歷史,裡面有許多充滿巧思的設計與建築,比如各個院落都擺放著大水缸,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救火,然而專家透露,當火災來臨時,根本無暇從水缸舀水,最終心理安慰的作用比實際作用還要大。
大陸央視節目《國寶檔案》指出,太和殿坐落在中軸線最顯眼的位置,是紫禁城內的第一大殿,也是舉行國家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出征、接見重要外賓等,然而在明清歷史上,太和殿曾4次被毀、4次重建,其中明朝就毀了3次,導致仁宗、宣宗和光宗等一生都未見過太和殿。
氣勢恢弘的太和殿採用木質結構,一旦發生火災,如果不能及時撲救,火勢就會迅速蔓延、難以控制,所以明清以來,宮內一直很重視防火相關問題,而紫禁城中遍布各個院落的大水缸,就是用來滅火的工具之一。據《大清會典》記載,紫禁城內曾有多達308口大水缸,其中太和殿門前擺有一對鎏金青銅缸,不過如今只留下了100多口大缸。
這些大水缸由內務府統一管理,雜役每天都會從井中取水,把所有大缸裝滿,以備防火之用。太監們在夏天必須勤換水,保證缸內水質乾淨、沒有異味;冬天為了防止缸內的水結冰,太監們要在缸外套一層特製的棉套,缸上蓋厚厚的蓋子,同時進行「燻缸」,在缸下放炭火,晝夜不停。
然而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苑洪琪透露,清代曾發生3次大型火災,等到災害降臨,水缸裡的水其實並未起到作用,人們慌張又忙碌,根本不會想到要從水缸裡舀水,因此大水缸只是一種針對統治者的心理安慰,太和殿門前的水缸還被命名為門缸、福缸、吉祥缸、太平缸,可見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作用。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