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就連皇帝也不例外,清代皇室還特別設立了「御膳房」,專門處理皇宮內的日常飲食,不過皇帝用膳規矩繁多,坊間流傳為了防止暴露喜好、被人下毒,皇帝必須「菜不過三口」,喜歡吃的食物也不能多吃,但其實真正的宮廷中並沒有這種規矩。
根據《央視頻》報導,御膳房在清代成立,屬於內務府御茶膳房,分管宮廷日常飲食,管轄膳房、茶房和檔案房,其中膳房又分為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和飯局,掌管著不同種類的吃食,然而皇帝卻不怎麼喜歡吃御膳房做出來的食物。
事實上,為了能在一聲「傳膳」後迅速把菜上齊,很多菜會提前一天準備好,並在御膳房中保溫待命,吃起來不新鮮也不可口,所以從康熙時期開始,皇帝就有專屬的小廚房,偶爾犒勞一下「五臟廟」,因此「傳膳」的禮儀作用其實大於實際作用。
另外,坊間流傳皇帝用膳必須「菜不過三口」,意思是每道菜最多不能吃超過三口,之後侍食太監會撤下菜餚,避免暴露皇帝的飲食喜好,以防有心人下毒。不過撤菜並非侍食太監的工作,他們主要負責記錄皇帝的口味、研究皇帝的飲食喜好,以方便改善膳食,因此「菜不過三口」的謠言不攻自破。
但皇宮中確實有針對下毒的預防措施,只是用的並非謠傳中的銀針,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後半生》曾提到,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會放置一個「銀牌」,用以檢測菜餚是否被下毒,並且在皇帝正式用餐前,還會有一名太監先「嘗膳」,確認食物沒問題,才能讓皇帝開動。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