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山林、遠離塵囂在古代被視為高風亮節的象徵,許多文人墨客以「避世」自居,營造清高形象,歷史上卻也有不少打著隱士名號,其實另有所圖的人。大陸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指出,唐朝詩人盧藏用因仕途不順而成為隱士,看似不問世事,卻總是隱居在靠近皇帝的山林中,因此被人戲稱是「隨駕隱士」。
于賡哲表示,盧藏用雖然出身名門「范陽盧氏」,才華橫溢,擅長琴棋書法,被世人稱作「多能之士」,更順利在科舉考中進士,卻因遲遲沒有被安排官職而鬱鬱不得志。盧藏用失望不已,寫下《芳草賦》抒發心情,隨後便與哥哥盧徵明一同前往終南山隱居,拜道士為師、學習道術,看似成為不問世俗的隱士。
于賡哲指出,事實上,盧藏用的「隱居」選址似乎別有用心,他沒有真正遠離政治中心,而是選擇緊鄰都城長安的終南山,當皇帝遷往東都洛陽時,他也緊急「轉移陣地」,將隱居地點轉至洛陽附近的嵩山,因此被當時人諷刺為「隨駕隱士」,隨皇帝而動,隨時都在皇帝觸手可及的範圍內。
不過盧藏用的「用心」早被好友看透,《新唐書·盧藏用傳》中記載,盧藏用得知道士好友司馬承禎準備到天台山隱居時,便勸他不如待在終南山,還指著山說「此中大有嘉處」,意指終南山大有好處,何必隱居到天台山。司馬承禎卻一語道破他的心思,「以仆視之,仕宦之捷徑耳」,意思是「在我看來,這山是通往仕途的捷徑。」盧藏用聽到後羞愧無言,這也是成語「終南捷徑」的由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