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曹魏大將鄧艾僅率2000兵馬,卻奇襲成功、迫使蜀漢皇帝劉禪投降,讓人不禁好奇,蜀國擁有10萬大軍,為何這麼輕易棄守?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只因蜀國內憂外患、無將可用,加上軍心潰散與主戰意志薄弱,讓這場看似懸殊的對決,最終演變成一場毫無抵抗的投降行動。

根據《搜狐網》報導,魏景元四年(西元263年),司馬昭發動伐蜀戰役,下令鍾會與鄧艾分兵進攻蜀漢。鍾會主力進攻劍閣,由於劍閣地勢險峻,面對蜀將姜維頑強抵抗,魏軍陷入僵持,無法前進半步。

眼看戰事膠著,鄧艾另闢蹊徑,並提出奇襲策略,親率僅約2000兵馬,從崎嶇難行的陰平小道繞過正面防線,直奔蜀都成都。這場行軍可說是孤注一擲,但卻成功出奇制勝。

途中,鄧艾擊敗了防守綿竹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這不僅是戰術勝利,更對蜀軍士氣造成沉重打擊。尤其蜀軍一向視諸葛亮為精神支柱,諸葛瞻之死猶如信仰崩潰,軍心瞬間潰散。

當劉禪得知鄧艾兵臨城下時,不但沒有調集軍隊防衛,反而在臣子譙周的勸說下,選擇主動出城投降。譙周認為,只要保住劉禪一族的榮華富貴,便無需再戰,而劉禪本就優柔寡斷,加上眼見成都已無力守護,便順從其意,交出了蜀漢江山。

從表面看,似乎是2000魏兵對10萬蜀軍的戰事奇蹟,但實際上,蜀漢已是強弩之末,國內早無可用之將,除了姜維苦撐,朝中無人能扛起守城大任,因此當鄧艾突然攻入成都,朝中根本無人應對。

面對無將可用、軍心潰散、內部主張投降,劉禪在兵力懸殊下只能選擇投降,而這場戰役不僅象徵蜀漢滅亡,也成為三國時代終結的重要轉捩點。

#劉禪 #蜀漢 #鄧艾 #奇襲 #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