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將魏延描繪為「反骨叛將」,稱諸葛亮早有殺他之意。然而翻查史料可知,這段情節純屬虛構。歷史記載顯示,諸葛亮臨終前確曾安排魏延負責殿後、楊儀統籌撤軍,但全程並未提及「誅殺魏延」。魏延最終被殺,並非丞相蓄意設局,而是長年內部矛盾、抗命行為與朝廷偏向等多重因素交織所致,整起事件的本質,僅能以「勢所必然」四字概括。

根據《搜狐網》報導,建興十二年(西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重於五丈原,北伐再度失利。他深知大限將至,最憂心的並非敵軍,而是蜀軍內部將領不睦,尤以魏延與楊儀積怨最深。

魏延出身武將,隨劉備入川後屢立戰功,曾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深受信任。但其性格剛愎自用,目中無人。楊儀則為後勤專才,長於調度,卻心胸狹窄,與人難以和睦。兩人常年不合,魏延更曾當眾拔刀相向,令楊儀當場落淚,場面一度失控。諸葛亮多次調解,並派費禕從中斡旋,仍難化解。

第五次北伐期間,蜀軍戰力疲弱,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彌留之際,諸葛亮留下遺命,指示楊儀統領主軍撤退,魏延則負責斷後。若魏延抗命,不必強求,大軍可自行南歸。整份安排重點在於保全軍力,並未針對魏延個人,更無殺意。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果然拒絕撤軍,並堅持續戰,且不願接受楊儀調度。費禕表面附和,實則立即回報楊儀。楊儀隨即按照遺命率軍撤退,魏延得知後憤而領兵南下,並燒毀沿途棧道,企圖斷其退路。

事件迅速升溫,雙方互控謀反,並分別上表朝廷。劉禪遲疑之際,蔣琬與董允表態支持楊儀,使局勢急轉直下。魏延率部至谷口欲攔截大軍,部將紛紛勸退。楊儀派王平出面斥責:「丞相甫逝,你們就內鬥,對得起他嗎?」魏延軍心潰散,最終潰逃漢中途中被殺,父子皆亡,族人亦遭誅滅。

魏延之死,實由多方因素推動。多年積怨是根源,抗命燒棧為導火線,而朝廷偏頗則成關鍵推手。諸葛亮原意是穩定軍心、避免內亂,卻終未能阻止悲劇發生。

諷刺的是,魏延死後,楊儀亦未得重用。雖名列中軍師,卻無實權,最終因多言牢騷遭貶為庶人,不久自盡。這場內訌讓蜀漢痛失兩名重臣,北伐軍瓦解,國力重創。魏延之死,並非丞相決意誅殺,而是一場歷史與命運交織下的「勢所必然」。

#魏延 #楊儀 #諸葛亮 #北伐 #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