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清宮劇中妃嬪脖子上那條「白領巾」印象深刻,事實上,它不僅是服裝的一部分,更是清代後宮女子身份、品味,甚至地位的象徵。從清初未見其形,到乾隆之後漸漸普及,這條名為「龍華」的領巾,見證了滿族服飾從實用轉向禮制與審美的演變,也成為后妃展現氣質與地位的重要配件,直到清末,隨著西方文化傳入,宮廷穿著風格悄然轉變,領巾也逐步淡出歷史舞台。
根據《搜狐網》報導,清宮劇中妃子無論寒冬酷暑,總是恪守佩戴白色領巾,讓人不禁好奇。其實這條領巾的正式名稱是「龍華」,並非滿族自古以來的傳統服飾,而是在清代中後期隨著政治、文化和審美的變遷而逐漸演變而來。
早期滿族服裝講究機動與實用,多為無領的圓領袍,方便騎射與活動,並未搭配領巾,皇太極立國後,強調保留滿族傳統衣冠制度,嚴令禁止仿效漢服。然而隨著宮廷生活日益講究華麗與禮制,後宮妃嬪的服飾也漸趨精緻,領巾自嘉慶、道光年間開始盛行,成為妃嬪們標準穿搭的一環。
起初人們認為龍華的功能主要是為了禦寒,但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仍佩戴,可見其背後更深的用意。其實,龍華也具有遮掩頸部、展現女子端莊含蓄氣質的作用,符合當時對女性儀態與禮儀的嚴格要求。
隨著妃嬪品級與個人品味的不同,龍華的材質與配色也各具巧思,例如:孝慎皇后偏好藍綠旗裝搭配白領巾,素雅端莊;慈安皇后則愛用深藍色系,展現內斂氣質;到了慈禧太后時期,龍華更被升格為地位與權勢的象徵,常見以金線、珍珠裝飾,並繡有團壽紋、仙鶴紋等寓意吉祥的圖案,細節盡顯權威與尊貴。
不過到了清末,服飾風格開始轉變,立領袍褂逐漸取代圓領袍,外國圍巾也開始流行,龍華不再實用,時尚感也漸失,最終退出歷史舞台。這條看似簡單的白布,不僅串起了後宮女子的儀容制度,更映照出清代社會審美與文化轉變的軌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