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古代皇帝大興土木的印象,是勞民傷財、貪圖表面功績的奢侈象徵,但秦始皇修築長城,實際上並非出於虛榮,而是經過精密計算後的戰略選擇。他深知北方遊牧民族難以被徹底征服,與其投入龐大資源進行遠征,不如築起一道堅固防線,以較低成本換取邊境長期穩定,從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其實是「花小錢省大錢」的高明之舉。
根據《搜狐網》報導,長城不僅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防禦建築,也象徵歷代皇帝對邊疆戰略的深思熟慮,早在西元前215年,秦始皇就派大將蒙恬率領數十萬大軍北伐匈奴,雖成功擊退敵軍,卻並未趁勝追擊,而是選擇修築長城,設置邊防據點。這個決策表面看似保守,實際上展現出秦始皇對國力與戰事的精準評估。
當時的秦軍以步兵為主,面對機動性極強、擅長騎射的匈奴騎兵並不佔優勢,若要轉型為騎兵部隊,勢必需要投入大量訓練與裝備,對剛完成一統大業的秦國而言,是一筆沉重的國防開銷。相比之下,發揮步兵優勢,強化防禦工事,反而更符合現實條件。
更棘手的是後勤問題,古代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糧草能否供應充足,歷史記載指出,從中原運送1石糧食到北方長城一帶,途中竟需耗費高達192石糧食作為補給與損耗,成本極其驚人。長期進攻意味著無止境的消耗戰,與其如此,不如一次性投入資源修築長城,以換取長遠和平與穩定。
這樣的思維,在後世多次被驗證,例如漢武帝晚年因長期遠征匈奴,幾乎耗盡國力;隋煬帝三次遠征高麗,拖垮整個王朝;明朝萬曆年間的三大征,更讓「萬曆中興」成果毀於一旦。明憲宗時期,面對蒙古南擾,有官員精算後指出,若出兵10萬征討蒙古,軍費與裝備需耗費800萬兩白銀,作戰時間長達數年;但若選擇修築長城,僅需100萬兩白銀、不到3個月即可完成,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綜上所述,長城的建造並非亂花錢,而是皇帝在兵力結構、地理條件、補給能力與財政壓力之間,精密權衡後做出的理性抉擇,與其貿然出擊陷入持久戰,不如築牆自守、以守為攻,既穩邊境,又保國本。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