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承德自駕僅需3小時,但在清朝康熙年間,皇帝一趟路最快要3天、最慢竟拖到9天。《搜狐網》歷史專欄解析,原因不在於馬不快,而是這趟「出行」幾乎就是把紫禁城搬上路。浩浩蕩蕩的數千人隊伍、嚴格的儀仗制度、繁瑣的政務處理,讓康熙每一趟避暑之行,都成了一場「移動朝堂」。

▌皇帝不是旅客

在康熙時代,從北京到承德避暑山莊,路程雖不算遙遠,卻常需5至6天。1670年,年僅16歲的康熙首次動身,《清實錄》記載「五日抵熱河」。五天裡他毫不清閒,在順義馬棚批評官員馬槽比民宅還髒,在密雲驛站喝口渾水便訓斥地方官失職。每到一地,地方官得在郊外跪迎,御廚提前搭灶,批摺用的玉璽則裝在紫檀匣中隨行,政務一刻未停。

最極端的一次,是康熙三十四年,宮中急報親王病重,他深夜翻身上馬,連儀仗都不帶,三日星馳返京。但事後群臣上奏「天子不可輕動,萬一馬失前蹄,國本動搖。」此後他幾乎再未敢獨自疾行,大多時候,他都必須與龐大的隨駕隊伍一同前進。

▌龐大隊伍與繁瑣規矩

這支隊伍的規模可謂龐大,數十輛御用車輛載著皇后鳳冠、皇子課本、御醫藥材;上百匹騾馬馱著帳篷與膳房器具,前軍啟程時,後隊還在紫禁城門口裝貨,宛如一場緩慢遷徙。1704年康熙返京時遇急報,即便催促,依舊走了4天,因為隊伍中有妃嬪與老臣,既不能過快,也拖不得政務。

若遇雨季,道路更是泥濘難行,康熙三十三年夏季,北京到承德的土路被雨水沖成泥潭,騾馬陷蹄,輜重需人力搬抬,原本5天的行程拖成8天。雖曾下令修築石路,花費十萬兩銀子,但山高水急,塌方難免。康熙曾望著泥路長嘆「路是死的,人是活的,可這規矩活不了。」

所謂規矩,就是御駕出行必守的儀仗制度,每百步插旗、二十步一號手、十步一衛兵,少一處都算「失儀」。每至驛站,地方官設宴跪迎,康熙還會親查糧倉與兵餉,有次在灤平驛站,他發現士兵的粥裡摻沙子,當場斥責旗官,隊伍因此停滯半日。

▌「避暑」其實更忙

更費時的是「移動辦公」,康熙不信任大臣完全代勞,沿途攜帶奏摺,隨行筆記記載「晚膳後批閱軍報十件,至二更方歇。」甚至在臨時帳篷裡會見王公,半小時便定下軍糧調撥,避暑山莊記述「山水奇偉」僅數字,篇幅大多談蒙古事務與八旗操練。

為此行至少需提前兩月籌備,內務府清查驛站糧草,太醫院勘水質,連御馬草料都從京城運去,以防水土不服。1705年,一驛站膳房點心偏涼,康熙雖未發怒,卻革去站官職務:「連熱飯都做不好,如何保障御駕安全?」

自康熙二十年至六十一年,他三十多次北上承德,最快3天、最慢9天、常規5至6天,時間差折射出的不是單純路況,而是清朝皇權制度,皇帝每一步皆需符合「天子威儀」,沿途還得批政理務。今日高速3小時車程,300年前卻要動員數千人、耗費巨銀,還得皇帝親自查馬槽、驗井水,所謂避暑,實則一場忙碌至極的「移動朝堂」。

#康熙 #承德 #避暑 #驛站 #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