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清軍擊潰李自成後南下,直面長江天險與鄭家水師。主帥多鐸深知水戰短板,遂效仿韓信暗度陳倉之計,以火筏誘敵,趁隙渡江成功。鎮江告陷,弘光帝倉皇出逃卻遭擒獲,南京旋即崩潰。這場戰役不僅葬送南明政權,也展現兵家詭道在歷史中的致命威力。
▌清軍南下 弘光帝怠政
根據《搜狐網》報導,1645年清軍在山海關之戰後勢如破竹,迅速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此後由豫親王多鐸率領精銳南下,將矛頭直指剛剛建立不到一年的南明弘光政權。這位皇帝朱由崧與殉國的崇禎帝同為萬曆皇帝之孫,但卻沉湎酒色,對收復山河毫無作為。
▌火筏誘敵 暗渡成功
清軍鐵騎所至,河南、山東沿途州縣大多不戰而降,僅有揚州在史可法帶領下孤軍奮戰,但終究難以支撐。短短兩個月,清軍已兵臨長江,這條奔騰的大江成為清軍統一天下的最後阻礙,也是南明政權的生死防線。
五月初五,多鐸大軍抵達長江北岸,雖然清軍陸戰無敵,但水戰是一大弱點。當時駐守江防的鎮江總兵鄭鴻逵,正是日後抗清名將鄭成功的叔父,鄭家水師以精良戰船與嫻熟戰法聞名,使得多鐸不敢貿然強攻。
面對險局,多鐸選擇智取,他借鑑西漢名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命士兵徵集民間方桌與掃帚,將浸油的掃帚綁在桌腿上製成火筏,當夜數千火筏隨著西北風點燃後順流而下,火光映照江面,聲勢駭人。
▌弘光政權迅速覆滅
南明守軍誤以為清軍大舉渡江,急忙集中火炮猛轟,炮彈如雨傾瀉江面。然而清軍主力並未出現,火筏很快被焚盡。等到守軍彈藥消耗,多鐸卻率精銳從七里港悄然渡江,一舉突破防線。
五月九日,鎮江陷落,鄭鴻逵潰逃,次日弘光帝聞訊倉皇出逃,但不久即被叛將俘獲。五月二十四日,他被押送至南京。南明的都城在清軍攻勢下迅速瓦解,弘光政權僅存一年便告終結。這場戰役,不僅展現清軍高超的謀略,也折射出南明政權的脆弱,史可法孤守揚州,最終以身殉國,成為忠烈象徵;而弘光帝則因怯懦與無能而失去民心。
多鐸以火筏迷惑敵軍、暗渡成功的計策,與一千八百年前韓信破魏的戰術遙相呼應,這再度印證了兵家「兵者,詭道也」的古訓,也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智取勝的經典案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