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古蹟?會說話的房子就是古蹟。」李乾朗如此定義古蹟,他有多重身分,傳統建築研究者、古蹟審查委員、古建築繪師,每一個身分都與古蹟脫不了關係。
李乾朗從小就愛收集、愛分享歷史,國中時同學們好奇於他淡水的家,他便手繪、撰稿《淡水鎮歷史》。這份熱情一直延續下去,就讀文化大學建築系時自費田野調查,繼續用影像記錄淡水。
讀建築系,李乾朗卻沒有走上尋常的建築師道路,「建築師不是單純的設計建築,還要交際應酬、接業務、認識財團政府,最後,其實就是商人。」
相較於建築師不斷蓋新樓,臺北的老建築更吸引李乾朗的目光。在臺北走跳多年,路上的一屋一瓦都是記憶,開始投入研究後,他震驚於老建築強韌的生命力,「現在看到的老建築,要躲過地震洪水、二戰炸彈,連總統府都被炸了一角,它們還能留到現在,這命有多大,簡直是萬中選一!」
為了讓一般人更容易瞭解,李乾朗替老建築畫出一張張透視圖,「平面的照片一眼就看完了,但是透視圖可以說很多故事。」到後來他乾脆在畫紙上把老建築拆了,「從龍山寺,還有臺北孔廟開始嘗試,好像切豆腐一樣,把它切開來去看建築物的細節。」
李乾朗也是木工用具狂熱分子,他收藏墨斗、鋸子,還用畫古建築的規格,將工具一個個畫在紙上再標上尺碼,成立「木匠工具博物館」是他曾經的心願。
「老房子就像一片CD,有它的音樂跟故事,這時候就需要有一部好的機器,去把它播放出來。」李乾朗甘願做那部機器,替老建築唱出一個個故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