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最晚定在明年1月12日選前一天截止的大陸對台灣「是否存在歧視陸製產品輸台行為」的貿易壁壘調查,在12月15日搶先公布結論,陸方的出手時機頗具針對性。
調查的結論為何提早發布,陸方迄今沒有正式解釋。但外界一般認為這與藍白合整合失敗、賴清德民調繼續領跑,民進黨有可能再贏得又一個4年執政期的選舉氛圍息息相關。
在大陸官方作出台灣對大陸確實存在貿易壁壘的結論後,下一步陸方會如何反制?在陸方於WTO平台對台灣提起訴訟可能性仍不高的前提下,餘下的後手大略可分為三途:一是可能針對若干其他貨源可替代性較高的台灣重要輸陸產品,加徵反傾銷稅;二是宣布停止ECFA早收清單項下的對台關稅減讓措施,衝擊面可達價值150-200億美元的輸陸出口;三則為最嚴重的打擊,即可能單方宣布中斷或暫停履行ECFA協議,或啟動ECFA第16條的終止條款,迫使雙方進入問題協商,若協商未成則在180日後終止協議。
雖然民進黨政府不斷以台灣對陸出口倚重逐年下滑且分散、早收清單實施與否僅衝擊名目GDP不到一個百分點,以及如今台灣對陸出口大約一半皆為大陸對台高度依賴的半導體產品等說法,來淡化大陸潛在反制措施的衝擊波。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在半導體產品以外的其他重要輸陸產品,如液晶、石化、紡織、工具機等,要如何應對大陸一旦有意識地逐步以台灣以外的其他產地—特別是產業鏈升級追趕之勢如火如荼的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和大陸同為RCEP成員的經濟體進行取代?
再者,早收清單所覆蓋的對陸出口絕對數額雖然不大;然一旦早收清單遭到終止,象徵的卻是大陸不再以兩岸間的特殊關係作為關稅優惠或給予較優市場准入待遇的指標性作為。這個風向球,不啻是在明示全球:未來的兩岸經貿關係中「同胞經濟」「民族經濟」的色彩將大步消褪,徹底轉向「公事公辦」,甚至在個別領域不排除從嚴、從細要求。這種觀感和外界預期,對於台灣未來在區域經濟分工中的角色衝擊,當然將遠遠超過50億美元左右的早收清單優惠適用與否的差額。
過去,台灣曾以外商進軍大陸的良伴甚至是「捷徑」而自期,並從中獲得不少運籌中心紅利。爾後,如果台灣和台資背景夥伴,逐漸因政治風向惡化而被外資視為進入大陸必須避開的「雷區」和高風險因子,台灣又該如何自處?當此抉擇境地,企業界雖焦慮而未敢言;民眾又豈可隨民進黨政府的催眠「魔笛」而忘乎所以,繼續不以為意?(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