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復興區目前正值柑橘類產期,日前霸王寒流來襲,部分果農提前搶收,市府農業局統計,桶柑受損面積仍有3公頃,不過,經實際勘查受損狀況卻未達到天然災害救助比例,地方因此希望爭取中央及市府補助建置加工廠,協助受災害農作物製成加工品,減少農民損失。
復興區長蘇佐璽說,復興區柑橘種植面積約30公頃,大多以砂糖橘、桶柑為主,日前寒流過境復興區結霜及下雪,桶柑果樹到氣溫1度都還撐得住,果實則最怕持續降雨,下雨溼度高,天氣冷容易結霜,霜害會積在桶柑果實底部導致凍傷,果肉遇冷則會提早收乾。
這次寒流通報農作物受損地區,就是曾經下雪的華陵里光華部落1戶果園,日前會同農糧署及市府農業局人員前往勘查,初步未發現有明顯災情出現,受損面積也未達天然災害補助條件,因此不符救助標準。
他也說,寒害屬於遲發性災損,山區農民仍應留意追蹤,復興區公所也將於農曆年過後,舉辦柑橘及咖啡推廣活動,期盼在盛產期協助山區農民銷售柑橘類作物。另外復興區近年來種植許多咖啡,因為咖啡樹生長條件有所限制,不會種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地區,所以咖啡樹不會遭受寒害。
復興區農會則說,山區砂糖橘進入採收期,農民在寒流前搶收達6、7成,影響不大,而高麗菜、結球白菜、芥菜種植面積不多,寒害不明顯。然而春節桶柑已到最後成長期,果農搶收較少,可能受寒害造成遲發性的災損,仍待後續追蹤統計。
過往柑橘類遭受寒害,為減低損失,會將農產品轉製成為果醬或清潔劑等,蘇佐璽說,目前復興區沒有加工製造廠,山區果農缺乏相關技術也無加工設備,他上任後積極向中央及市府爭取經費,希望在復興蓋1座農產加工廠,期盼未來為山區農作物提升附加價值。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則建議柑橘類果農,果園部分要盡量減緩輻射冷卻效應,最好把草除掉露出地面,讓土壤能吸收白天的陽光,也要盡量保持果園地面潮溼,潮溼的土壤比熱大,溫度變化相對不那麼劇烈,保全果實的機率也較大,這都是減低農災的方法。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