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從2020年至2022年,外資共賣超了2.1兆台幣,2023年回補近2,000億元。不管是過去因為地緣政治影響,或者是緊縮政策所致,葉獻文預期2024年資金回補台股的可能性極高,「資金潮匯聚」可望成為推升台股的主軸。
而在進出口數字,以及企業表現優異等基本面支撐下,台股評價面頻頻升高,有「轉骨」的現象,因此目前就算指數在高點,也並沒有過熱的跡象。台灣去年12月出口金額為16個月以來最高,年化成長率遠高於市場預期。特別是在AI伺服器和雲端運算商機熱絡,帶動顯示卡、伺服器等資通產品出口增加。在企業方面,受惠2023年低基期影響,電子產業重回成長,AI的運用也正式落實到硬體,而半導體產業的存貨也逐漸去化。總體而言,今年市場預期台股上市櫃企業獲利可達20%成長,到2025年也能持續。
台股指數評價面,目前本益比為17,股價淨值比為2倍多,而過去五年平均值分別是16及1.93,在企業動能的影響下,評價面會逐步調升,目前屬於稍微偏高的價位,但不至於過熱,甚至在資金帶動下,能往上提升。
獲利方面,受到2023年基期較低影響,今年市場預期台股上市櫃企業獲利20%成長,2025年持續成長20%,電子產業中,獲利成長率高於平均的有電子零組件與電腦周邊,光電產業由虧轉盈;傳統產業獲利成長率高於平均的有生技產業、文創、電機機械與原物料中的塑膠與鋼鐵。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