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時報出版)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時報出版)

有意義且有趣的是,賴幸媛排除萬難逐步推動陸配權益改革,也引領了大陸官方對陸配群體的重視,那幾年正面影響到了對岸的國台辦。國台辦促成了中國大陸民政部在二○一二年六月成立「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是大陸第一家專門服務於兩岸婚姻家庭的機構。二○一二年八月,王毅公開呼籲重視陸配合理的訴求,國台辦也透過國台辦陸委會管道表達關注和合作之意。賴幸媛說,這就是善的循環、好的影響,是兩岸良性互動下的正向發展。當時,陸委會就對外表達:「期待台灣社會對移民人權的關注與努力,能促成兩岸公民社會的相互提升。」

然而,二○一六年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卻迎來急速冰凍,制度化協商中斷,兩岸交流急劇下降,兩岸婚姻也反映了這個趨勢。內政部的兩岸婚姻數字變化呈現宛如溜滑梯,從二○○三年每年達三萬多對的高峰,到二○二○年,一年僅剩一千多對,減少近九五%。

兩岸婚姻大幅減少的原因,和兩岸交流大幅限縮之社會氛圍也有關。二○一九年八月,北京宣布「暫停陸客來台自由行」;中國大陸教育部也在二○二一年四月宣布「暫停陸生新生來台就學」,至今未恢復,導致在台陸生人數逐年減少,影響兩岸青年學生的雙向交流。以陸配的前婚姻子女,陳明通口中的「小明們」為例,原本可以探親方式來台與家人團聚,如同二○○九年的彭小弟和小欣兒一樣,當二○二○年新冠疫情爆發,地域和染疫成了新的歧視,「小明」們被蔡政府擋在外頭,回不來台灣和母親相聚,蔡政府對「小明」拒於國門之外,態度極不友善。

兩岸婚姻和陸配會不會成為「歷史名詞」?賴幸媛認為「當然不會」,現階段台灣社會還有三十六萬陸配家庭,有六十多萬陸配子女,他們是新台灣之子。兩岸的社會經濟關聯性,千絲萬縷,即使政府之間不相往來,民間交流仍會自然持續。

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長鍾錦明也認為「不會」,他表示,「近年來大陸配偶每年的婚姻數確實明顯減少,而且被越南配偶所超越,但還是有台商、台幹、台青,只要兩岸之間還有交流,就還會有兩岸通婚。」

#國台辦 #中國大陸 #小明 #陸配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