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對中國政策出現較大調整,理性主張抬頭,美方重要決策人物,似乎不再擔心「訪中收穫有限」。近期美國財長葉倫訪中一周,以及隨後國務卿布林肯對中國的訪問,就是中美政經互動的例證。
4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決定在雙邊關係上採取一些「大動作」。動作內容敲定後,葉倫從萬里之外的華盛頓,4月4日飛抵廣州。訪中一周,行程包括廣州、北京。
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到廣州迎接葉倫,在廣州展開兩輪會談。細節的處理上,中方接待中規中矩,並顯示禮儀(規格上,國務院副總理高出財政部長半級)。葉倫訪中的主要內容——美中兩國同意「就平衡經濟增長進行討論」。
葉倫不僅是鴿派經濟學家,還是美國經濟界、政界的代表。她在中美元首通話後,如此快速地抵達中國,說明美中互動除了討論貿易商品以及關稅等一般的問題,高科技競爭之外,不會局限於避免經濟摩擦,而是具有世界地緣的政治意義。
葉倫這次訪中透露的信號,重點在於拜登政府對中美關係的「鬥而不破」有了「理性的理解」。舉一個例子,川普說上任後會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徵70%的關稅,單就加徵關稅抬高商品成本,人民的購買成本也會提高,這就是非常的不理性。
現在的問題是,俄烏衝突進入第三年。經過與中國的激烈較量,美國意識到不可能在制裁中國方面取勝。此外,美國貿易策略強調的友岸外包和去風險等,也離不開中美關係的平穩發展。妄言「脫鉤」,完全脫離現實。
自裴洛西硬闖台灣後,民進黨的角色,就是進行挑釁,引發衝突,維持海峽局勢緊張。雖然賴清德用「和平保台」,代替「抗中保台」,但在美國地緣戰略中,民進黨「挑釁者」角色的定位,基本不變。如台灣軍方的「第一擊」之說,如「2.14」金門水域惡性撞船事件的處理,不開放兩岸交流等,不言自明。這次葉倫快速訪中,中美政經互動,將給民進黨帶來哪些焦慮?
焦慮之一,「親美抗中」牌難以繼續。中美通話中,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其用語保持了美國立場的系統性、長期性。如美國重申不支持「台獨」(這是拜登第六次表態「四不」發展為「六不」)。這與美國對華政策「虛化一個中國」的戰術是有區別的。
焦慮之二,中美關係趨穩,意味「台獨」的國際空間將繼續縮小。從拜登政府對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和「反對台獨」的表述看,美國對中美關係的基礎,即中美三個公報,基本是認帳的。「事實台獨」執政後,必然對推行「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產生焦慮。。美國的真實立場,一旦衝破「資訊繭房」,對島內民眾必然產生重大影響。「台獨」的所謂國際空間,也必然進一步受到中美關係的束縛。
焦慮之三,貼上「反中、反共」標籤的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產生的負面政治影響,可能是長期的,抹不掉的。這是指,民進黨無力解決台灣安全問題,其「和平抗中」政策,禁不起考驗。
中美關係的調整是長期的,葉倫訪中,既然美國不擔心「收穫有限」,說明中美這次政經互動,不會僅僅局限於中國過剩的工業產能、影響全球供應鏈等。未來走向上,中美存在進入戰略調整的可能。民進黨以「事實台獨」自居,自認為可以挑釁兩岸。現在對中美關係的「鬥而不破」,開始焦慮。民進黨的挑釁角色,快走到盡頭了。(作者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