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我在霍普金斯工作的第二年,長子兆綱出生。兆綱還在媽媽肚子裡時,永銧就找出了一本唐詩三百首,對著肚裡的小寶寶念起來。

可能讀得多了,也聽熟了,兆綱小時候有一天,我們三人躺在床上,永銧很自然地才開始念「春眠」,便聽到一個小小的聲音接著說「不覺曉」,我倆簡直驚喜若狂, 就這麼將「床前明月光」、「白日依山盡」、「千山鳥飛絕」等一首首平日常念的唐詩全都複習了一遍,兆綱也都順利完成複誦所有詩句末三字的使命。

這個經驗,讓我們見到孩子的無限潛力。只要我們用心引導,孩子必然能夠接收得到。

現在,唐詩朗誦正沿用到我們的孫子睿睿、昊昊身上了。永銧甚至開始寫起以漢字為基礎的創意詩。譬如「愛」、「大小」、「上下」、「紅橙黃綠藍靛紫」等等, 都是創意的取材來源。有時還中英並用,相當有趣!

永銧這個唐詩計畫甚至也推廣到了朋友孩子身上。前不久,我們搭一對台東熱心友人夫婦勇志及Amy的便車,車上坐了他們十歲的么兒向輔,那天是春節假期,台東的台十一線塞爆了,不知怎麼地,就和朋友的小兒聊起了他會背馬致遠的〈天淨沙〉。

永銧一時興起,便詳細解釋這首詩多麼有趣,整首詩用的幾乎都是名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最後兩行就是兩個敘述情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而詩人就是這樣描繪了一幅風景畫,讓讀者如此去體會。

永銧甚至鼓勵小朋友試著去畫下來詩裡的風景,之後,小朋友的媽媽告訴我們,她兒子回家後真的嘗試畫出來了,非常令人欣慰!如此這般學中文,是不是很有意義?

在家裡,我們一定跟孩子講中文,永銧讀了許多中文故事給兆綱、兆維聽。當時,家裡買了很多中文繪本和故事書,有的書皮都已經翻到破了。其中,有一套聯經出版的《晚安故事365》,一日一則,我們通常每晚會念好幾則。我們這樣做,是希望讓孩子從小生活在中文的語境之中。

有人擔心在家裡講中文,孩子去學校會不會跟不上?在美國,幼稚園只有一年,是孩子滿五歲時,進入小一之前的一個學程。三、四歲的孩子去上的叫preschool。

兆綱到了三、四歲,我們每星期讓他去preschool幾天,跟不同小孩接觸。剛開始也擔心他是否能適應?但小孩子適應力比我們想像得強多了,大概兩、三星期之後,兆綱就和班上的小朋友打成一片了。(五之一;摘自《取捨之間》)

#故事 #小朋友 #中文 #有趣 #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