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案發將屆滿10年,工業管線安全再次被關注,目前高雄工業管線共71條,涵蓋14個行政區,地球公民基金會13日辦理氣爆10周年系列活動,首場論壇以多面向角度探討工業管線管理及何時會有落日條款。高市府表示,為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除了針對管線管理頒布自治條例,也成立管線安全辦公室,並推動智慧石化。
地球公民基金會辦理高雄石化氣爆10周年系列活動,13日舉辦論壇,邀請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吳明孝、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文字工作者古雯、高市府經發局副局長王宏榮及高雄科技大學造船以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從法制、治理與社會等面向,討論工業管線的管理現況,思考社區知情權以及產業轉型、石化管線落日。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指出,雖然五輕關了,管線也有減少和清查,但南北高雄都有石化廠,管線也仍無落日規畫,現場與會市民也想問管線何時可移除。
王宏榮表示,高雄工業管線數量從89條減少到71條,共14家業者,範圍涵蓋14個行政區,總長度895.30公里,收費長度共932公里,針對工業管線訂定相關法規,實施管線維運查核制度,2015年8月1日成立「管線安全辦公室」,維持全年24小時值勤。他提到,石化產業是許多民生及產業的火車頭,目前依據工業自治條例精神,不能新設工業管線,將透過產業空間重構,逐步移出人口稠密區。
經發局指出,近年導入AI大數據管理,推動「智慧石化」,加強管線資訊的數位化轉型、數據雲端平台化以及建制管理輔助決策模組,目前所有市區使用中的既有工業管線,已建立3D管線路徑數據圖資系統,強化偵測、應變與決策的速度。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