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早期建設的人行道常因設計等緣故,在路口有「缺角」狀況,導致行人在路口停等紅燈時無法獲得充足等候空間,為人詬病。高雄市交通局近日在部分捷運、輕軌站周邊,陸續採「標線型人行道」補足人行道缺角,路權團體建議,未來還是要朝實體化人行道為目標,更保障行人安全。
近日民眾於捷運生態園區站周邊的孟子路上,注意到部分路口畫有標線型人行道,讓民眾納悶的是,該處原本就有人行道存在,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原來是早期有部分人行道因施工考量,人行道在路口轉角處沒有施作,導致人行道形同「缺角」,失去連續性而為人詬病,因此,高雄市交通局以標線型人行道將缺角補齊,提升行人安全性。
交通局說明,標線型人行道法定功能等同實體人行道,在轉角補上人行道標線,可以補足人行道在轉角缺少的空間,採綠色鋪面來警示車輛駕駛人應注意行人安全,提供行人過馬路擁有安全等候空間。
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林于凱指出,高雄人行道常常在路口出現「缺角」,讓行人在路口停等紅燈時,失去保護空間,恐讓部分違規「切西瓜」轉彎的車輛不慎撞擊行人,這次高雄市交通局藉由標線人行道補齊缺角是好事一樁,但仍建議馬路轉彎處還是需要人車實體分隔。
林于凱補充,將人行道實體化,甚至將人行道向路口外推,才能讓車輛轉彎時,能更明確留意行人位置,避免轉彎時的人車擦撞事故。
高雄市議員張博洋也說,標線型人行道鋪設費用較低,可作為實體人行道預算到位之前的過渡設施,長期目標則要逐一將此類人行道實體化,更能保障市民安全。
對此,交通局表示,除近期施作的左營區明華路、孟子路標線型人行道外,早先施作的大順路輕軌沿線已透過人行道改善計畫施作為實體人行道,未來將繼續盤點改善路段,並待經費到位後,陸續朝實體化改善目標進行。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