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回北京大學傳播學院參加畢業十年的返校聚會,不出所料,現場娃兒滿地跑,貌美的室友生了二胎後依舊美貌。唯有我,晃晃悠悠,同學客氣道,「你一點也沒變啊,還是在學校時那樣。」

當年,同學們畢業時一個個奔進了體制內,那時覺得這幫人的職業選擇真是無聊,現在才知道能穩定苟著就是勝利。原本羨慕著體制內的處長同學,結果陸續有幾位同學說道,「你現在挺厲害啊,聽說都職業作家了?」、「你好像挺自由自在的,給自己打工,好羨慕。」

「我倒是希望自己是職業作家呢!書都賣不動,你們還不買一本!」我破防。

港澳台學生,在北大校園裡常常被認為資質不足、混水摸魚、靠著港澳台聯招進來的,但當年除了我之外,其餘台灣學生倒是都認真刻苦,亦有拿獎學金的。剛進北大,驚喜的不是大陸同學之資質,而是碰到許多來自台灣大學的同學,蹦跳著跟家人報喜,「當年我分數離台大很遠,現在還不是跟台大的當同學!」

我是2012年來的,大陸人或許會憤恨不平,覺得我們這些台灣人撿了大便宜(事實也是如此),但選擇來大陸讀書,在台灣社會是非常小眾的(到今天仍是),在不少台灣中小企業眼中歐洲水碩可能秒殺大陸「985」大學。

但是北大嘛,在台灣社會屬於「小眾中的極熱門選項」,從2012年至疫情前,台灣人來北大的人數節節上升,據說後來很「捲」,畢業後仍有台灣學弟妹們來問北大的報考祕訣。

畢業後一段時間,每年5月4日,朋友圈總有人發文慶祝,回憶在校時期的青蔥歲月,而我總是羞於發這些。有一年,憋不住了,朋友圈發文:「我其實很怕提及母校,因為總覺得自己不配。」

我原以為,只有我這種期末看名次得從最後一排開始倒數看的學渣有這種心情,不料這條朋友圈炸出了一些在我看來很優秀的北大畢業生。果然,出社會的北大人,碰上冷嘲熱諷「你是北大的,怎麼這都不會」是其次,「我的能力與成就,似乎配不上這塊招牌」之自我貶低與質疑,才是心魔。

回憶起當年在北大的生活瑣事,印象深刻之一是單車。北大校園很大,清華據說又是北大的兩倍大。為了遊走兩校,入校不久我就買了一輛二手單車,是從另外一位台灣同學那裡「繼承」來的,八十塊人民幣。才騎一天就不見了。

我滿校園找車,四處問「有沒有看到一輛黑色藍色相間的腳踏車」,滿頭大汗、火急火燎,偏偏遇見的學生都泰然處之,「沒有」「不知道」。又急又氣,北大同學怎麼沒有絲毫人情味!

後來,一位實在看我可憐的同學提點我,「在北大,沒有丟過單車的生活是不完整的。」

#校園 #北大 #大學 #職業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