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瘋狂的撲天蓋地而來,但在台灣產業發展前景未明之際,新內閣經濟部長郭智輝及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分別接受媒體專訪,這兩位科技與財經方面重量級的閣員,無獨有偶都聚焦在AI人才培育計畫、跨領域研發創新、跳脫代工宿命等議題,但政府供給面的政策真的能有效加速新興產業創新,跨領域整合並扭轉台灣高科技代工的宿命嗎?
經濟部長郭智輝聚焦在AI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大量AI人才培育計畫,包括20萬名AI人才,其中10萬名來自國內,另外連續4年培訓海外2.5萬人。另外,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則表示,政府應鼓勵跨領域整合,台灣需要組建一批龐大工程師部隊,擺脫「接單製造」宿命,跨領域扭轉低潤代工。
自2013年科技部(現為國科會) 獨尊AI,多年以來產官學研各界所培育的AI專業人才不在少數,但台灣的AI產業發展仍舊遲滯!現政府大張旗鼓加碼投資AI人才培育,卻忽略了產業鏈、資金流動、AI應用等結構性條件的重塑,經濟部與國科會此舉到底是為產業發展,還是越狙代庖跟教育部搶功勞?而更關鍵的問題是:具有跨領域產業經驗和系統技術整合的精英師資在那裡?還有教材又該怎麼編撰?
跨領域學科整合必須有共同認知和實證基礎。經驗法則或數據分析有可能造成主觀判讀和系統參數相互干擾的困擾,而在人工智能技術席捲所有科技和應用領域的當下,分布式智能網路的興起提供了「小範圍」系統自動整合及客製化的機會,更適合於中小型經濟體跨領域專業化及小規模系統整合的發展方向。
自2024年以來,智能網路有逐漸朝向分布式Web3.0的趨勢發展,在此架構下,產業趨勢有朝「專業化、客製化」的方向移轉,其中通用智能專業技術、智能代理人平台、智能消費主義、客製化產品等新興經營模式已快速融入全球的智能產業,透過智能代理人的生態系統及自動協作及整合機制,分布式、跨領域整合結構儼然成型。
跳脫高科技代工的宿命需要系統性、高質量的產業布建,其中技術創新、公共政策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是其精髓。政策面布局的價值應在於,從宏觀政策面和微觀產業面降低環境風險,並適度在運作過程中融入鏈長制因地制宜的成分,而在微觀面引進針對性產業專業知識,利用AI 技術協作整合功能,強化「客製化」的效率,這也是台灣高科技產業可以跳脫「代工宿命」的最佳策略。(作者為產業分析培訓講師/國立陽明交大退休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