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台灣文旦柚祭出禁令2年又1個月後,大陸2日宣布有條件解禁,此次採「認證果園」的方式,一方面可避免只給藍不給綠,造成區別對待台灣農民,換句話說,只要綠營縣市的農產品經認證通過,也可輸陸;另方面,有註冊認證的果園大都是偏藍縣市,陸方也可藉此在政治上展現更靈活的姿態。

時隔2年,正好都是中秋前夕,種植文旦柚的台灣果農,心情有如坐雲霄飛車。而當年大陸一口氣禁掉台灣的柑橘類水果、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時機點也十分敏感,剛好是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之際,外界大都把禁令和貿易報復畫等號。

這次大陸部分解禁台灣文旦柚並非突然之舉。今年4月底,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率團訪問北京,當時大陸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增連就承諾,將在科學評估基礎上,依法依規批准符合大陸檢疫要求的台灣文旦柚等農漁產品輸入大陸。

從2023年以來,大陸部分解禁台灣的釋迦、蓮霧、石斑魚、文旦柚等農漁產品輸入,雖說都加上「大陸願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與台灣溝通」,似乎讓農漁產品貿易染上政治味。實際上,並非只有「九二共識」的通關密碼這麼簡單,也要符合檢疫認證合規的條件,大陸才予放行。

而解禁背後,與相關縣市長在兩岸居間穿梭、拜訪學者尋求產學合作,共同在地頭田間產地克服病蟲害問題,同樣功不可沒。如台東縣長饒慶鈴、雲林縣長張麗善,都付出不少心力輔導農民取得認證,如今收穫相應成果。

這樣的外銷成果,台灣各地農漁民都值得享有。如果綠營縣市首長真的把農漁民生計放在心上,何妨效法當年高雄市長陳菊、台南市長賴清德、雲林縣長蘇治芬、澎湖縣長陳光復訪問大陸,為農漁民的外銷找出路?

如果綠營死守「抗中保台」神主牌不放,而不思考更有建設性的做法來因應,只會更限於被動,對台灣農民也沒有幫助。

#果園 #農漁產品 #大陸 #台灣文 #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