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拜登豐富、長期的外交活動,賀錦麗的外交經驗簡直像一張白紙,但是這幾年的副總統生涯,也曾多次代表拜登出席重要峰會以及走訪各國,擴大了她的視野。雖然賀錦麗的競選政見還是拜登外交路線的延續,但是選後如果賀錦麗當選,她未必會「拜規賀隨」活在拜登的陰影下,而是更有可能走出自己的路。

少數族裔、檢察官出身的賀錦麗見到更多的是在冷戰結束後,美國社會的分裂、驕奢、自滿與迷惘。她訴諸所謂的「自由愛國主義」,固然空洞,但至少她不認為這種內部矛盾能通過對外的激烈鬥爭與國際介入所能解決。

如果賀錦麗當選,應該會延續拜登的「以美國為主的多邊主義」並且在國際貿易上可能維持經濟民族主義路線。但是民主黨內可能會對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及中美對抗出現三場重大的辯論。

美國對於是否支持烏克蘭國內出現許多雜音,民主黨支持者雖然願意支持烏克蘭但也出現疲乏現象,當國內經濟惡化,這樣的聲音就會更多。也有不少人認為美國應該趕快從歐洲退出,重心放在亞洲,專心對抗中國。

賀錦麗對於以色列的立場與拜登沒有根本的差異,不過拜登對於尼坦雅胡完全無牽制能力,已經在民主黨內引起不滿,差點造成黨內分裂,這個情況讓賀錦麗對此議題表現就相對小心謹慎,對於發生在迦薩的人道危機也多次表達意見,希望穩住年輕選民與少數族裔對民主黨的支持。

選前賀錦麗不會對以色列的政策有太多的想法,選後賀錦麗必須收拾美國無底線的偏袒以色列所留下的道德雙標惡名。美國不可能不與全球南方打交道,但是在道德、經濟、援建能力都遠輸給中國的情況下,美國要拿什麼吸引全球南方?賀錦麗前陣子出訪非洲,美聯社就報導,從「空軍二號」降落的機場到通往會場的高速公路及新落成的會場,這一切都是在中國協助下建設的成果。

目前最難也充滿變數的是中美對抗的辯論:美國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中國是威脅,還是助力?要賭上加速沒落的國運,加大對中國的對抗?還是轉向合作,建立中美共治的新秩序?最近有一場在網路廣為流傳的辯論,就是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和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的辯論,前者仍堅持中國是美國霸權的威脅,而後者則認為對美國的主要威脅不是來自中國,而是失序的國際社會。

選前兩黨都要擺出反中的架式,但這樣的辯論也會逐漸成為話題。事實上也有美國學者認為賀錦麗和其副手華茲都是對中的務實派,甚至寄望賀錦麗成為尼克森第二,改變這些年來不斷惡化的美中關係。真的,不論賀錦麗是否當選,拜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辯論 #色列 #當選 #中國 #拜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