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中港慈裕宮洗港祭江儀式起源於康熙末年,因中港溪口渡河意外頻傳,先民設壇祭祀。1943年(昭和18年)大鯨魚翻船事故後,祭儀擴大,成為重要民俗活動,2009年登錄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13日於中港慈裕宮舉辦保存維護計畫說明會,介紹儀式歷史與保存措施,並廣納民意推動在地文化傳承。
中港慈裕宮洗港儀式每年端午節舉行,2009年登錄為苗栗縣民俗文化資產。相傳儀式自康熙末年,每年端午節在竹南舉行祭江活動,成為當地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中港溪口作為當時台南至淡水的必經之地,屢次發生溺水事件,並有屍體漂流至此,1943年大鯨魚翻船事故,造成32人罹難,儀式隨後將其納入祭江洗港,以慰亡靈。
縣府文化觀光局指出,保存維護計畫為中港慈裕宮洗港文化資產登錄後的上位計畫,將盤點現有資料、整理歷史脈絡、分析現況與保存挑戰,擬定短中長期的保存與活化策略。執行廠商將蒐集研究資料、社區參與情況及教育推廣現況,確保保存措施符合在地需求。計畫核心是制定保全維護計畫,幫助民眾了解儀式歷史與當前挑戰。
說明會將介紹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規範,並討論如何確保洗港儀式的保護與傳承,將探討儀式傳承困境、文獻整理與人才培育等問題,並收集建議,推動符合在地需求並結合當地文化的保存策略。
苗栗縣內已登錄的民俗無形文化資產,包括後龍慈雲宮攻炮城、中港慈裕宮洗港、通霄白沙屯媽祖進香、賽夏族巴斯達隘(矮靈祭)、賽夏族祈天祭及南庄鄉獅山勸化堂客家九獻禮。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