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幣兌美元近期劇烈升值,這不只是金融新聞,更是足以影響台灣出口產業、國際談判地位與國內政經穩定的重大事件。然而,在升值衝擊產業、外資擾動匯市之際,政府卻選擇以否認任何負面訊息的方式安撫人心,但台灣需要的是粉飾太平嗎?
行政院長強調「台灣不會干預匯率」、「新台幣升值與美國無關」;問題是,人民需要的不是「沒受施壓」的保證,而是清楚的策略、透明的底線與可以信賴的政策節奏。
我們應更誠實地看待美國對盟國如何婉轉的施壓。事實上,美國在任何雙邊談判桌上都占有優勢,要讓對手低頭,不見得要明白說,只要有些國家因施壓而讓步,其他國家自然會「看著辦」。這是談判博弈的「信號效果」;而貨幣升值,尤其在貿易戰點燃之際就是最直觀的信號反應。
回顧1985年廣場協議,美國就是透過貿易失衡與貨幣低估的指控,要求盟邦大幅升值以平衡貿易。本周,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正建議撤銷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重新進入高關稅體制。這代表,美國正在為新一輪經貿重整做準備,而匯率與關稅掛鉤,早是慣用工具。
令人擔憂的是,在這場大博弈的起點,台灣不但沒有思考具體談判部署,反而先在政治層面高聲表態絕不干預匯率,讓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間受到限制。特別是央行總裁楊金龍要求國際匯率炒家「適可而止,否則央行會出手」,卻立即被行政院長的政治發言架空,矛盾的訊號不僅削弱央行威信,也讓市場看不見政策的一致性。
以台灣超過5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央行本就具備強大能力因應外資擾動。若政府真認為有外匯禿鷹,央行出手本應理所當然。反之,若升值是因應對美善意、配合談判氣氛,那更該由政府清楚向民眾說明,強調這是一場有戰略設計的政策操作,而非無方向的市場異動。把專業留給專業,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原則。央行在貨幣穩定上的職責不應被政治喊話綁手綁腳,更不能因為害怕觸怒美國而自廢武功。
政府一再表示台美關係處於友好高點,美國國會也在近期連續提出挺台法案,制度性支持台灣在國際舞台的參與及尊嚴。但這股支持,不應僅被當成政治成績,而應成為台灣向美方爭取經濟實利的槓桿。
台灣可以也應該對美國提出具體談判訴求,關稅減免、供應鏈誘因、技術合作與綠色投資等,才是長期實質安全的保障。如果台灣只能升值卻無法換回利益,甚至還要壓抑專業機構的操作空間,那麼再多的政治挺台也難以保障產業與民生穩定。
台灣更該清楚向美方表達:台灣是可以信賴的經濟與安全夥伴,但我們也有底線、有規畫、有成熟的國家利益判斷能力。在談判桌上,真正能換來尊重的,不是配合與沉默,而是理性、有策略、有節奏的應對。台灣不需要空泛的安撫與政治立場,而是讓人民與產業都能理解、預期與支持的整體談判戰略。匯率只是表象,談判姿態才是核心。升值的不該只有台幣,更該升級的是台灣的談判戰略與國家自信。(作者為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