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走進馬場町,不只是一次獻花、鞠躬的動作,而是一場思想上的革命。她挑戰的不是歷史,而是被民進黨壟斷多年的「歷史解釋權」。民進黨長年自詡人權政黨,愛以「白色恐怖受難者」自居,卻忽略一個根本事實--他們沒有自己的烈士。
台灣從黨外運動到民進黨創黨,雖有政治受難者,卻無真正台獨烈士。但真正為民族獨立、國家統一而犧牲的,卻是國共兩黨的烈士。馬場町之所以成為他們的「聖地」,是因為他們必須「借烈士」來包裝自己的歷史空缺。
民進黨的反應充分揭示他們的雙重標準:當他們祭拜馬場町,這叫「人權追思」;當鄭麗文祭拜馬場町,這卻被說成「祭拜敵人」。同樣一個地方、同樣一批烈士,只因角度不同、立場不同,民進黨就立刻翻臉。這不僅對歷史的褻瀆,而是對歷史的霸占。更諷刺的是,他們一邊高喊「包容多元」,一邊對不同詮釋者展開政治獵巫。如此虛偽,正暴露出民進黨內心深處的恐懼——害怕被台灣社會看破手腳。
反共主義在台灣存在近80年,它塑造了一代人的世界觀,也讓另一代人被困在冷戰思維的陰影裡。它讓許多人以為「反共」等於「愛台灣」,卻忽視了這種信仰的代價——分裂、仇恨與失去對話的可能。
鄭麗文的行動是時代的分水嶺。她不是在為共產黨辯護,而是在提醒台灣社會:仇恨不是信仰,反共不是價值。歷史應該被理解,而不是被利用。馬場町不是一座悲傷的紀念碑,而是民族和解的新起點。
馬場町的風聲依舊,但時代已經改變。告別仇恨、擁抱和平,讓我們重新成為彼此都能驕傲稱呼的中國人。
(作者為新黨副祕書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