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1980年代,蘇聯推出2.5萬噸的基洛夫級戰鬥巡洋艦,而美國沒有同類型的軍艦可以抗衡。於是雷根總統提出「將4艘愛荷華號級深度檢修與升級後重新服役」,這一計畫得到落實,最引人注目的升級包括安裝了多達32枚戰斧陸攻巡弋飛彈,以及16枚魚叉反艦飛彈的發射器,再配備了新式雷達、電子戰系統,另外加裝4門Mk 15方陣近防砲系統,拆除艦尾的水上飛機發射與回收平台,改成直升機降落台。

然而,最關鍵的3座主砲,卻令升級的工程師們感到棘手。因為這些裝置與軍艦本身是完整系統,很難進行額外的改裝,因此雖然在計畫階段時曾經設想,為老舊的全人力填系統,改為電傳與液壓自動化裝置,並且試圖升級砲彈配方,但仍然因為技術成本過高、空間受限而無法實施。

到了1991年1月17日「沙漠風暴行動」,也就是第一次伊拉克戰爭時期,前往參戰的密蘇里號與威斯康辛號,以16吋巨砲、5吋艦砲對伊拉克沿岸陣地發動轟炸,雖然獲得極好效果,但是那些火砲都需要大量人力操作。

還有一件不幸的事件可以反映戰艦火砲的危險,1989年4月19日,已完成升級的愛荷華號在火力演習時,其2號主砲塔發生爆炸,砲塔內47名水兵全部被震死。事故原因至今未能確定,當時的調查也未能得出確切結論。如今在加州的愛荷華號上,也有這起事件的紀念牌。

另一個重點是動力系統,在1980年的愛荷華級升級專案中,有提出「核子動力」的想法,但是這一工程需要大幅度切割艦體,也需要重新配備艦內管道,工程浩大又複雜,最終沒有實行。在參與伊拉克戰爭時期,它們仍然是二戰時期就存在的重油蒸氣渦輪主機,它們的運轉與維護都特別麻煩,人員的工作環境也相當辛苦。

在結束伊拉克戰爭後,愛荷華級又走向封存與退役。首先是愛荷華號,前面提到它在1989年遭遇砲塔爆炸事故,之後就沒有真正修復,2006年軍艦除籍,2012年起成為加州洛杉磯港的浮動博物館。紐澤西號1999年軍艦除藉,2000年改裝為博物館,在紐澤西州肯頓對外開放。密蘇里號1998年除籍,泊在珍珠港亞歷桑納沉船旁。 威斯康辛號2006年除籍,目前泊於維吉尼亞州諾福克海事博物館。

以上分析可知,愛荷華級在1980年的改裝與重新服役,其實已經相當勉強了,現代化改裝僅在周邊武器與部分的雷達電子設備,關鍵的動力系統與主砲、副砲都只是整修後重新使用。如今40年又過去了,更不可能再喚起這些老兵,重新打造具有現代意義的先進戰艦或許還較為可行,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四之二;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

#升級 #伊拉克戰爭 #愛荷華 #改裝 #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