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鴻海透過持有鴻華先進45.6%較大股權,間接入股納智捷並取得經營主導權,這項決策也再度展現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裡子重於面子」的務實領導風格。

據了解,納智捷與鴻華先進原本股東結構不同,雙方在產品導入、成本分攤與利潤協商上摩擦頻仍,導致第二款車款上市進度遲緩。一般認為,此次整合股權之後,鴻華將一手掌握從研發到品牌營運的決策權,未來運作效率可望大幅提升。

車業人士分析,鴻華以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模式為主,力圖開拓國際市場,但實際拓展卻面臨不少難題與挑戰,若能掌握納智捷品牌銷售通路,將有助形成完整的電動車價值鏈,加速走向獲利與國際化。因此裕隆內部認為這並非退場,而是策略性資源重組。

嚴陳莉蓮上任以來多次展現靈活決策風格,強調「企業經營要對股東與員工負責,而非僅追求面子」。

她在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公司面對防疫險風暴之際,果斷與日方大股東東京海上共同增資並讓出經營權,協助公司在短期內重返獲利,新安東京今年獲利更創新高。這次納智捷讓股案,延續同樣的務實思維,聚焦長期產業效益與電動車核心布局。

市場人士觀察,面對今年汽車產業逆風,國際政經情勢干擾市場動能,嚴陳此番讓股決策,實為「以退為進」的長期布局。

業者指出,透過鴻華先進統整研發與品牌經營,不僅為納智捷注入新動能,更有助於台灣電動車產業邁向更緊密的垂直整合,朝「台灣電動車國家隊」的長遠願景前進,與此同時,亦可維持裕隆製造體系的穩定稼動率,達到多贏局面。

#決策 #先進 #研發 #退為進 #裕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