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長期研究乳牛及牧場飼養管理的中興大學獸醫學系教授莊士德指出,「其實很多都只是主觀的感覺問題。」雖然風場開發過程中,存在關於動物健康、生態干擾與環境影響的爭論;然而,就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陸域風機與乳牛繁殖性能或健康之間並無明確且直接的科學證據證明之間有關聯性影響。
莊士德指出,法國國家食品安全、環境及勞動局French Agency for Food Safety, Environment and Labor (ANSES)於2021年針對兩家鄰近風機的牧場進行調查,因為牧場的主人覺得這些牧場出現了乳量下降、乳房炎、跛行與死亡率上升等情況好像跟風機有關。然而經專家小組評估風機產生的各種物理現象後,包括可聽與不可聽聲波、電磁場、雜散電流及地面震動等,結論是牧場內的異常現象「不太可能由風機引起」。ANSES也強調該結果無法推論至所有情況,仍應持續研究風機對農場動物健康與福利的潛在影響,並建議以病例對照研究作為未來監測方向。
「在極端氣候影響之下,天氣沒有最熱,只有更熱。」莊士德指出,相比之下,台灣乳牛最重要需處理的問題反而是因為天氣太熱產生的「熱緊迫」而非風機,因為台灣夏季高溫高濕,容易造成乳牛體溫上升與代謝失衡,進而導致卵母細胞發育不良、受精率下降、發情週期紊亂、胚胎著床困難及泌乳量降低等繁殖障礙。
根據美國St-Pierre等人(2003)研究,熱緊迫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驚人,而這項研究在台灣高濕環境下的實際損失可能更高。對此,莊士德強調,建立高效率降溫系統、改善通風與遮陰設施,才是確保乳牛健康與維持繁殖效率的首要條件。
對於風機與乳牛的影響,不管是國內外都沒有研究有確切證據,莊士德表示,由於風場的地點越來越難尋,隨著風力發電設施逐漸向內陸及山區推進,未來確實可能出現更多風場與傳統畜牧業共存的情境。政府相關單位及風機業者有必要建立標準化的評估程序,以利在風場與牧場之間出現爭議時能迅速進行調查與判定,並推動更具科學性與系統性的病例對照研究,釐清風機與乳牛繁殖或健康異常之間是否存在特定相關性。
國際上已有許多成功的農業與再生能源雙贏共榮案例,莊士德指出,在牧場邊設置70或80公尺高的風機早已十分普遍,例如,美國佛蒙特州的Blue Spruce牧場與Green Mountain Power電力公司合作,在自家土地上安裝100千瓦陸上風機,部分電力供應牧場自身使用,其餘輸送至社區電網,形成農業與能源共生的永續模式。這類案例顯示,風機不一定是威脅,而是可能成為畜牧業邁向永續的重要契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