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德能源董事長曾葳葳表示,達德能源之所以選擇到臺灣發展,主要看好臺灣優越的地理條件。臺灣冬季受東北季風、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穩定的風向成為發展風力發電的重要先天優勢。其次,臺灣的電力基礎建設完善,電網系統深入各鄉鎮,使得陸上風機發電完成後能順利回饋台電電網。更重要的是,臺灣擁有充足且優秀的人才,不論是技術面或法規面的人力資源,都能滿足企業的專業需求。
但是,風電開發的過程並非沒有挑戰,尤其是再生能源計畫往往牽涉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協調。曾葳葳坦言,當政策從中央推動到地方,常因認知差異而出現落差,這時企業團隊便必須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並將狀況回饋中央。尤其是達德能源深耕臺灣已近二十年,從第一座風場啟用至今,也逐步進入「汰舊換新(Repowering)」階段。相較其他國家,臺灣現行法規在風機更新上流程仍偏複雜,這些都需要政府能持續簡化程序,以促進陸域風電的再生與永續發展。
談及與地方的合作經驗,曾葳葳提到,十多年前臺灣風機尚未普及,地方民眾對噪音、土地價值等問題多有疑慮,達德花費大量時間召開說明會、與居民溝通,最終獲得社區信任,使風場得以順利建成。目前,達德能源除了在臺中大安區龜殼里打造出結合教育與生態的「環教中心」,如今,該風場不僅成為地方的地標,也成為推廣環境教育的據點。公司與地方志工合作,進行生態導覽、推廣風能知識,帶動人潮與觀光發展。
曾葳葳強調,與社區「站在一起」是風電成功的關鍵,要真誠了解居民需求,主動溝通、展現誠意,讓民眾理解風能的價值與安全性。當地方與企業形成信任關係,風電發展才能真正落地,並且創造「共榮共好」的永續氛圍。
「綠能不只是發電的行為,更能成為融入生活的一部份。」展望未來,曾葳葳認為,臺灣在綠能發展上已有二十年經驗,未來可望成為市場的推動者與經驗輸出者。以達德在日本的案場為例,就是由臺灣工程師前往當地協助基礎建設,如今已進入實際施工階段,顯示臺灣的技術與政策經驗具備輸出潛力。
從能源政策到社區共榮共好,臺灣在風電與綠能推動上的歷程,都是亞洲國家可共同學習與合作的寶貴經驗,達德能源也將持續與政府及在地社區攜手合作,推動更多友善環境與永續共榮的實踐。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