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景氣於9月由代表穩定復甦的綠燈轉為黃藍燈,黃藍燈意指景氣走疲,有轉向的可能,然而黃藍燈並非此波循環的終點,以目前的情勢研判,近期景氣落至藍燈的機率甚高。

何以9月才變為「黃藍燈」,馬上又有亮「藍燈」的風險?原因在於9月相關數據變化實在太大,僅一個月就讓景氣綜合判斷分數大跌6分,從綠燈落至黃藍燈的最下限,有關分數與燈號的關係也許很多人不甚明白,我們以24節氣來比喻,今天的情況就像從立秋,跳過了白露、霜降而直抵立冬,這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現行景氣燈號於1984年由經建會改版創編,每月綜合九項總體指標的成長率,單項給予1~5分,併計九項介於9~45分,分數愈高代表景氣愈熱,反之景氣愈冷,為方便觀察,這套燈號系統訂了四個邊界值以區隔出五種燈號,景氣由熱至冷依序是紅、黃紅、綠、黃藍及藍,紅燈熱而藍燈冷。9月由23分降至17分,由綠燈直接落至黃藍燈的最低分,如此跌速,歷年罕見,自然是個警訊。

對此,官方如今的看法仍是偏向樂觀的,他們認為目前景氣趨緩只是廠商去化庫存所致,明年第二季或下半年就會好轉。然而,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不單是去化庫存而已,綜觀當前世局,我們要面對的是全球即將進入一個新的景氣循環,如何因應這個新循環當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至少目前就得思考。

眾所周知,台灣高度依賴出口,在全球景氣走疲之下,就算我們半導體的競爭力再強,也不可能不受影響,更何況擺在面前的這個新循環,事實上,近月的出口、訂單及生產都已看到疲態了,其中電子零組件業的生產指數也結束連續34個月的正成長,於9月年減2.97%,一切總體數據正在變化,過度樂觀會誤判情勢而讓政策遲延,以致經濟雪上加霜。

遙想2000年年底,當主計處預測次年經濟成長率仍達6.03%、經建會訂次年經建目標也還高達6.1%之際,經濟部長林信義以其敏銳的判斷力看出來年經濟隱憂,在年終記者會示警:「未來經濟沒那麼快恢復,大家要有過一段苦日子的準備。」台灣在2001年果然出現半個世紀以來的首度經濟衰退,所幸有林信義的呼籲,政策未雨綢繆,才得以降低當時那一波網路泡沫崩解對台灣的傷害,閣員的遠見及判斷之重要,於此可知,閣員固不宜一味的悲觀,但也不宜盲目的樂觀。

綜觀歷年資料,景氣綜合判斷分數月降6分的月份極少,自2000年以來台灣歷經273個月,單月降6分的情況只有七次,分別出現在2000~2001年的網路泡沫年代、2008年金融海嘯、還有2015年、2018年全球景氣降溫期間,9月一口氣降6分是個提醒,也是個警訊,說明當前總體經濟情勢,不容樂觀。

事實上,愈晚公布的預測對未來的展望也愈趨保守,主計總處於8月仍估明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可逾3%,近日中經院、台經院及國際貨幣基金(IMF)皆估不保三,這和近期景氣變燈所傳遞的訊息是一致的。眾所周知,全球如今除了有美國升息的壓力、俄烏戰爭的困局,還有大陸動態清零的風險,此外,中美兩強的角力更隨時有意想不到的發展,這些變化除了造成原油、天然氣飆漲,也導致全球資本市場震盪、供應鏈中斷、貿易降溫,錯綜複雜的原因匯聚成一股恐慌的壓力,這個恐慌不消退,全球經濟的陰影就不可能消失,經濟成長下修、景氣出現藍燈等新一波循環也將次第到來。

國發會將於月底公布10月景氣報告,主計總處也將於月底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修正預測,盼兩部門能從歷史經驗深入檢視,不論燈號或預測,其目的非僅是報平安,更是提醒及示警。常有官員說道:「政府官員沒有悲觀的權力」,此話不錯,但昧於時勢的樂觀更是誤國,只有誠實反映風險才是正辦,每位文官皆應以此自勉。

我們認為,閣員應效法2000年的經濟部長林信義,面對變局,直言無諱,在政策上要做最壞的打算,而以最好的準備來迎接挑戰,屆時果然有風暴也就可以安然度過。如今我們所面對的國際政經風險更甚於昔日,動盪更甚於昔日,內閣應通令各部會革除「報喜不報憂」的風氣,只有以遠見與誠實來替代盲目的樂觀,眼前的困局才不致於釀出大禍。

#樂觀 #藍燈 #經濟 #循環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