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進入最後一個月的激烈角逐,雖然各種民調顯示賴蕭配依然略微領先,但侯康配的支持度正在迎頭追趕。美國專家指出,這將是一場非常接近的競爭,不能說大局已定。不管最後誰勝出,很可能出現當選者得票不過半,勝選黨無法控制立法機構多數席位的狀況。
在布魯金斯學會日前舉行的「台灣2024選舉前瞻」研討會上,胡佛研究所台灣項目主任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表示,要迴擊台灣大選大局已定的說法,現在斷言賴清德贏定了為時過早。他甚至認為,民進黨此次面臨較大挑戰,因為現任正職想讓副職連任,在民主政治選舉中一般是比較困難的。而且現在蔡英文的支持率下滑,台灣經濟今年明顯放緩,台灣民眾對民進黨政府的滿意度也在下降。對於民進黨來說有許多負面的風險。他說,最後一個月將見證真正的選戰較量,這將是很接近的競爭。
如何看待侯友宜的民調支持度接近賴清德,而柯文哲民調下滑?在亞洲協會日前舉行的台灣選舉研討會上,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高喜明(Simona Grano)認為,這部分或與郭台銘退選有關,也與最近「藍白合」失敗,大家對柯文哲失望有關。過去兩周國民黨和侯友宜競選團隊的一些戰略行動,包括不分區立委首推韓國瑜,副手推舉趙少康等,調動了深藍力量歸隊侯友宜,使得侯友宜在泛藍基本盤的支持度從60%提升到80%。藍營還推出了促進兩岸關係的倡議。這些措施集結了更多藍營力量,但是在主流選民中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台灣選舉中,各黨候選人都宣稱要「維持現狀」,但民進黨與國民黨如何維持現狀卻大有不同。高喜明分析,兩黨之間有非常不同的長遠目標,但是在競選的當下,沒有哪個黨的候選人會真正的追求其長遠的目標,否則就是「政治自殺」。所以某種程度上,兩黨在政治光譜中段有某種匯合,那就是要維持現狀。不管賴清德的個人理念是什麼,他作為民進黨的候選人,在選舉中不得不遵循蔡定下的「相對溫和」路線。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執行主任但若雲(Rorry Daniels)認為,台灣大多數人支持維持現狀,就是支持台灣不受北京統治的自治。因此各黨都要管理黨內極端力量試圖改變這種自治。他們不得不展開黨內談判,以協調立場。柯文哲受到歡迎,就反映了由年輕人驅動的反對主要兩黨的極端目標。
在布魯金斯學會的研討會上,戴維森學院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說,各種民調都顯示絕大部分台灣人支持保持現狀,即希望保持台灣作為一個自治的民主實體,同時又不放棄作為一個主要以中國人居住的地方的連結,「中國是台灣的一部分」的觀念被許多台灣人所擁抱。如何保持這種台灣現狀,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區別在於他們是否將與北京改善關係作為穩定現狀的優先。民進黨想盡可能與大陸保持距離,並試圖加強台灣自己的威懾防禦。
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卜睿哲(Richard Bush)指出,國民黨相信與北京接觸,作為北京保持克制的方式,是有價值的。民進黨比較懷疑北京的意圖,不相信馬英九時代那種接觸會有效果。他們更多地依賴威懾北京,並由此更多地依賴美國。
此次選舉會否成為台灣選舉政治的分水嶺或者轉折點?祁凱立認為,台灣選舉政治體系過去20年相當機制化和穩定。國民黨的基本盤老化,在今後4到8年是會恢復增長還是繼續收縮,而成為一個少數黨,此次選舉某種程度上將決定國民黨在台灣是否有長遠的將來。柯文哲和民眾黨在台灣政治體系中是個重大的角色,但是民眾黨能否代替國民黨而成為第二大黨,還是像親民黨那樣從第三黨的地位上式微,此次選舉後就能看得更清楚。
任雪麗認為,柯文哲可能通過推翻兩黨制,使得台灣現有政治體系不穩,因為其政策立場和偏好不像國民黨和民進黨那麼鮮明,而是更加的靈活多變,外界難以明確描述。如果民眾黨在立法機構中形成多數的聯盟,將引來更多的複雜性;如果柯文哲在選舉的最後一個月成為強勁的力量,台灣政治的未來將更加難以預測,那樣才是真的分水嶺。
許多美國專家認為,台灣選舉政治中今後將更難形成一黨獨大的局面。卜睿哲說,從目前看,似乎沒有哪個黨能夠贏得立法院的大多數席位,沒有哪個候選人會贏得超過一半的選票。這將與過去16年相當不同。他預期會看到權力的碎片化,台灣新領導人的統治難度加大。
祁凱立分析,此次有可能沒有哪個政黨能夠同時控制府院。陳水扁時代就曾如此,曾引發許多僵持,在涉及兩岸問題和有爭議性的內部問題時,台灣領導人就難以通過立法程序來強推議程。他相信,如果出現陳水扁時代府院對峙局面,北京依然會採取接觸台灣的非獨團體,懲罰支持台獨人士的兩軌手法。
在亞洲協會的研討會上,高喜明指出,不管誰贏,台灣都可能比從2016年到現在的台灣政府弱得多的政府。即便回到陳水扁時代的府院對立,現在也有不同。民進黨比第一次勝選時經驗豐富了許多,而國民黨不如那個時候強勁了,所以要關注民眾黨,因為搖擺力量在此將變得更加關鍵。
民進黨或國民黨勝選將分別給北京帶來什麼機會或挑戰?但若雲指出,民進黨若勝選,當然從北京看來構成了更大的挑戰,所以北京的策略會維持對台獨勢力的威懾,但不預期會出現巨大的變化。她不認為民進黨是否提出能被北京接受的框架或咒語有那麼重要,因為妨礙民進黨說出一個中國的最主要障礙是民進黨的黨綱,這是兩種無法調和的主張。
但若雲分析,如果國民黨贏,兩岸關係會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國共之間確實有聯繫,他們能夠對話,但是對話也帶來期待值,兩岸關係能實現什麼?如果國民黨完全執政,在北京看來,帶來的挑戰將是如何使得對話富有成果,符合北京的利益。她認為這有難度,因為現在的國民黨已經不是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也難以撥回到2010年兩岸簽署各種經濟協議的時代。北京希望能與國民黨談邁向政治統一,但在台灣人民準備好進行這種談判之前,國共之間也許會有意外的摩擦由此升起。
高喜明也認為,如果民進黨贏,北京會覺得被迫發送一些不高興的信號,至少在1月份會有一些操作。而如果國民黨贏,也不是將時間調回到馬英九時代。因為過一陣子,北京可能想要政治對話,如果國民黨不能夠給予他們所能給的東西,那就會有新的風險。
(本文來源中評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