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治學最早開始的研究,一般認為是從西元前380年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著《理想國》,其內容探討了正義、秩序、正義的人及城邦所扮演的角色,透過(經由)記錄其恩師蘇格拉底的哲學對話而來,書中主要探討希臘城邦的政治制度,這本書建立了以歷史經驗為根據的研究,及發展了以比較方式研究政治,形成公認最早的「政治學」。

政治學中最具有可實踐性、現今廣為世界各國政治體制使用的「三權分立」(拉丁語:trias politica),是由師承一脈的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所提出,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國家機關,其中君主或政府掌行政權,議會制定法律,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憲法第80條)。

但維持司法獨立,絕對不是只有法官的事,還必須有來自各方有識之士自發性的共同支持,司法獨立才能有機會「存活」下來。為了維持司法獨立、史上最知名的案例,莫過於與孟德斯鳩思想一脈相承的「師祖」蘇格拉底之死。

在西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因「不虔誠」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罪名遭處死,而在他等待死刑到來期間,柏拉圖與一群朋友試圖幫助他逃獄,卻遭到蘇格拉底的拒絕:「既然接受了雅典的法律,就要服從到底」。最終蘇格拉底從容的服下毒芹汁,為他所擁抱雅典民主精神而獻祭。

近期因為選舉,讓司法獨立精神因為政治力量拉的拉扯,飽受摧殘。前有學甲爐碴事件,藍委以台南學甲爐碴案起訴後,沒有進度,聲稱要「施壓法院」;爾後又有藍營市議員王家貞參選,因中選會以其緩刑未滿身分不予登記為候選人,抗議被《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剝奪參選2024年立委的資格;此二案都被藍營拿來多次大作文章,指控司法不公。

其實藍營這些作法大可不必,一來司法系統從不因誰的大聲嚷嚷而有所動搖,再多抗議除了影響司法清譽外,對事情本身毫無助益,二來司法正如前司法院長林洋港引用凱撒大帝名言:「司法公信力就如同皇后的貞操,不容懷疑」,懷疑司法不公,焉知未來不會因出爐,導致前倨後恭難以自圓其說的結果?

遇到司法處遇不利政黨利益,抗議司法不公的膝反射或可理解,但理性思考過後,必會發現抗議之後可能陷於進退兩難情況,藍營人士應可從蘇格拉底從容飲下毒芹汁的故事中獲得啟發,「暫時」獻祭於民主精神,徐圖後勢,至少還維持了「堅決擁護司法獨立」的好名聲。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司法獨立 #蘇格拉底 #抗議 #司法 #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