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再次成為朝野攻防重點。此項重大的國會改革法案,已經喊了快30年,民進黨在之前還提出更多擴權修法提案,但只因今日改革法案由藍白主導,綠營就高度不滿,綠營立委特意在立院製造許多暴力衝突事件,擺明就是在激化藍綠支持者的對立,特意將立意良好的國會改革法案弄臭,將其演變成為政治鬥爭工具。前綠營立委郭正亮表示,「民進黨被看破手腳,完全特意政治鬥爭,沒在討論國會改革條文,民進黨上下都只會罵韓國瑜、傅崐萁、黃國昌。」

前綠營立委林濁水更直言,國會改革不可避免,但本次民進黨在討論改革法條當中,就是特意導向政治鬥爭,不管是在街頭還是在立院,到處開戰場痛批在野黨,但民進黨全黨上下就是特意忽略對國會改革法案具體條文的聚焦與討論。

而且當民進黨煽動支持者走上街頭的同時,台灣政治環境面臨新挑戰,民進黨側翼與網軍開始盤算要在全國開啟一連串罷免提案,以罷免此工具來修理藍營的區域立委,這也不禁令我們深刻反思。罷免雖是民主制度中的重要工具,可以讓民眾對不適任的公職人員表達不滿,但當罷免的門檻過低,就可能被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這不僅破壞整體政治的穩定性,還可能損害脆弱的民主制度。現有的罷免制度還是有討論的空間,我們需要健全罷免機制,避免罷免制度淪為廉價的政黨惡鬥工具。

面對國會改革和罷免制度此雙重議題的諸多挑戰,我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這些法案的本質就是要捍衛最大化的公共利益。此外國會改革的立法討論,也應該是針對法律條文深入的討論和全面的考量,而非成為政黨之間相互指責的狀態。畢竟國會改革完成和民主機制健全,不僅是立法者的責任,更是台灣民眾的共同期望。

每當有良好的法案政策通過,都不應被單純視為是某個政黨的政治勝利,而應著眼於如何提升民眾的整體福祉和民主質量。只有當政治人物能夠超越黨派之爭,真正回應民眾需求,台灣的民主才能持續大步向前。(作者為民眾黨中央委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民進黨 #罷免 #討論 #國會改革 #國會改革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