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凱米颱風侵台,豪雨不斷,對台灣造成不少傷害,除重創高雄市成水鄉澤國外,各縣市山區道路受害最為嚴重,不少道路或橋梁又再度毀損,對於減災防災,不少人士認為「海綿城市」可以解決極端氣候帶來的暴雨洪水問題,拚命地興建人工蓄洪池,但依然淹水,個人從城市規劃學習者來看,城市發展早年會淹水是排水設施不足造成,近十多年來淹水則多半是人類過度與不當開發所形成,「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可紓解一些強降雨的問題,但過度與不當開發若碰上極端降雨還是會失靈。

城市本身有許多低窪地區、濕地、水塘,這些地形地貌本身就是天然的蓄水設施,但城市經營者與開發商往往無知的將這些地區填平開發,讓原本天然蓄洪功能消失,風調雨順承平時代,城市樣貌大改變,往往成為政治人物炫耀的政績,這些政績背後往往是犧牲許多天然的排水與蓄水地區,這也就是兩岸許多城市的地區經常逢雨便積水的原因,因此荷蘭政府提出還地與海、還地與水,與水共生就是這個道理,海綿城市是當中一項措施,真正要避免水患的核心是避免過度與不當開發。

莫拉克風災帶來的水患從河川上游地區的土石流滅村到中下游城鄉地區水鄉澤國,對台灣中南部民眾真是一場噩夢,面對極端氣候噩夢會不會再現,沒有人可以說得準,2017年莫拉克風災重建完工明霸克露新橋,88風災屆滿12年前夕又被強降雨的山洪沖垮,修好的便橋又因豪雨再度沖毀,或許也在提醒我們要用不一樣的重建施工方法來解決台灣許多地區公路逢大雨必斷線的困境。

蘇花改與南迴公路改善或許提供我們新的答案,將易坍地區採隧道方式處理,但重點在我們政府要不要落實對山區避免過度與不當開發,還地與山林,做好水土保持,否則再多的建設,恐怕會讓老天爺一次回收,不斷重建會形成永遠填不完的財政大窟窿。

而對於市區不要再興建蓄洪池,進行區段徵收或市地重劃土地開發,讓原先一些埤塘行水區消失或縮小,高雄蓋了25座蓄洪池照樣淹水就是明證,目前台灣人口已朝向減少趨勢,不需要繼續開發土地供應建商蓋新社區,讓建商藉由都市更新在舊市區取得土地,就會讓城市不致盲目擴大,加重政府更多財力投入新社區基礎建設。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開發 #地區 #過度 #不當 #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