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抗戰勝利80周年,大陸央視春晚在武漢設立分場,其中一個節目演員們在街道跑步,依序跑過張自忠路、郝夢齡路、陳懷民路,最後跑向勝利街。這個片段在大陸網路引起熱議,讓許多年輕人首次了解三名國軍抗日英雄的歷史。央視春晚向國軍致敬,是拉近兩岸人民歷史記憶與心靈距離的高招。
拉近兩岸歷史記憶
央視春晚開播40多年來,一直是觀察北京意識形態與政治宣傳的重要窗口。1980年代大陸春晚邀請港台明星登台獻藝,令外界嗅到改革開放的訊號,也是兩岸民間交流破冰的歷史見證。過去10年間,春晚節目加強對北京治理政策的「置入性行銷」,政治味道明顯變濃,再加上大陸民間日益多元,近年春晚在網路上引起許多批評,被批「一年不如一年」。但春晚被賦予承載大陸官方話語的功能,每個編排、每句台詞都是「政治正確」。
宏觀來看,今年春晚的最大亮點是,主創意團隊大多為40歲以下年輕人,無論是邀請的明星卡司、節目的風格,都意在爭取年輕人認同,所以今年春晚的政治味為近十年最淡,回到「大聯歡」的主旨,廣受年輕世代的認同。武漢分會場向張自忠、郝夢齡、陳懷民三位國軍抗日英雄致敬的一幕,雖然有宣傳抗戰勝利80周年的政治考量,但這樣的考量,對聯結兩岸歷史記憶,顯然是具有突破性的積極意義。
長期以來,大陸官方尤其是央視這類最高位階的「黨媒」,一旦進入抗戰語境,必然優先聚焦中共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戰場」的作用,即便提及國軍在正面戰場的貢獻,也大多是一筆帶過,或只是置於次要位置,這是中共官方的傳統論述或宣傳慣例。過去幾年,雖有諸如《八佰》這類譜寫淞滬會戰等正面戰場的大製作影片,包括復刻四行倉庫升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經典畫面,但該片上映過程歷經波折,一改再改,說明國軍正面戰場話題仍然敏感。
今年央視春晚在並未刻意凸顯中共參與對日抗戰,而藉由武漢分會場的三條路名,直接將三位國軍英雄大名展示給億萬觀眾,一改過往大陸官方宣傳慣例。首先,這體現了大陸的歷史自信,官方不再壓抑或淡化國軍歷史,等於正視「1949年前的中華民國」也曾經具有團結中華民族抗戰的價值,非如過去動輒將1949年前貶低為「舊中國」、「國民黨反動派」。
正視中華民國意識
其次,自2023年前總統馬英九率青年學子登陸參訪以來,馬英九在大陸許多行程都有追尋中華民國歷史遺跡,聯結兩岸共同記憶的意義,包括在南京總統府與青天白日滿地紅合影、在湖南拜謁忠烈祠、在廣州參觀黃埔軍校舊址等。大陸官方或許開始意識到,中華民國意識也是中國意識,這就比10多年前胡錦濤曾提出「台灣意識不等同於台獨意識」的論述,有望更往前邁進一步。
有趣的是,賴清德就職總統以來,雖然高分貝宣示反共、反統戰,但論述上開始向「113年的中華民國」轉移,賴政府在黃埔百年的相關文宣、歷史回顧中,也並未抹煞國軍北伐、對日抗戰的歷史。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賴總統應繼續秉持中華民國史觀,對國軍抗戰、團結民族的歷史地位予以正面肯定和隆重紀念,畢竟台灣仍有許多人並不認同「台灣是盟軍抗日受害者」、「只有終戰沒有抗戰」的觀點,自詡多元社會,就該尊重異意。
同理,大陸從蛇年春晚致敬國軍將領開始,應是兩岸關係論述繼往開來的開始。中華民族視角的《梅花》、《中華民國頌》等歌曲完完全全是愛中國、愛中華的名曲,在大陸早已失去「禁歌」意義,青天白日滿地紅當然也不該是「被屏蔽打碼」的敏感記號,而是中國在台澎金馬的另一種存在,可以成為台灣人民增進中國人認同,並與大陸人民共同邁向心靈契合終極統一的橋梁。
抗戰勝利80周年,雙方以中華民族作為最大公約數,緬懷共同的歷史、致敬共同的英雄,是兩岸丟掉歷史包袱和政治恩怨、攜手開創兩岸永續和平的重要契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