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初,大陸「兩會」上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新表述;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出席2月底的對台工作會議,3月初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台灣代表團審議時,都提出「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新表述,傳遞出大陸推進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政策方向。
「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這一表述,可以追溯到國台辦等於2018年2月底發布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條」措施)、2019年11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條」措施)。過去幾年,國台辦聯合其他部委還出台過「農林22條」、「助力台企11條」等促進對台融合的措施。大部分省級和地市級政府也基於自身政府職能出台了超過3000條與之相配合的工作措施。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涉台表述的新亮點是要把這些「措施」提升到「制度和政策」的層面加以「完善」。這意味著大陸對台融合發展的各種工作措施將走向制度化和政策體系化,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涉台公共政策體系。
從近年大陸對台工作實踐來看,實現「制度化」已經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具體表現為地方對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措施的法制化和體制機制建設。2022年7月,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江蘇省對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條例》,這屬於省級地方立法性質,推動江蘇省對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工作的法制化和常態化。2023年9月,大陸決定在福建省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此後福建省不斷推出深化閩台融合發展的系列政策,不斷健全示範區運行的體制機制。
進一步看,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指向涉台公共政策體系的構建。自2018年2月底對台「31條」措施發布以來,各種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為主題的政策措施一般都涉及大陸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職權職責,廣泛覆蓋經濟、社會、金融、科技、文化等公共政策與公共服務,自然形成了一個涉台公共政策體系。這些涉台公共政策的受眾為台灣地區居民,目標為促進各地對台融合發展,將賦予台灣居民與大陸居民同等的經濟社會待遇;而且,涉台公共政策由公權力部門公開發布,具有公共性、綜合性、系統性和針對性,是大陸將國家發展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外溢到國家統一進程的體現,是從內戰導致的兩岸分離分治到走向兩岸融合與統一的必經之路。無論未來兩岸統一的具體方式如何,這一吸引台灣民眾融入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共享「中國式現代化」成果的政策體系,都將長期持續和有效。
大陸推進涉台公共政策體系完善,是「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的基本政策推力,這與大陸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打擊「台獨」等重點任務相輔相成。推進涉台公共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促使兩岸融合發展走向深化,可以為完成上述重點任務提供強大的制度依托和政策推力。(作者為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