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兩次大陸行,不僅帶來「真相」,也掀起一股「我是中國人」的風潮。館長主張要讓台灣人恢復中國人的認同,才能打破民進黨「抗中保台」的謊言。許多人認為館長沒有學歷,滿身刺青又滿口粗言穢語,他的言論不值一提。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仗義每多屠狗輩」,英雄不論出身低,鄙人以為萬不可低估館長的戰略眼光。

為什麼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筆者認為可從以下角度論證:

一、歷史的角度:「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文明實體,是歷朝歷代共同的自稱,與國號無關。「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青銅器「何尊」,在古籍中有「中央之國」、「中原」、「京城」之意,最晚在春秋時代已成為同血緣同文化之諸夏領域的代稱。中國歷朝歷代都會自稱「中國」。《漢書·匈奴傳》記載漢元帝時期的國書中曾稱:「中國四方皆有關梁障塞,非獨以備塞外也,亦以防中國奸邪放縱,出為寇害。」唐代法典《唐律疏議》云:「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明末華人海商顏思齊,老外也稱他Captain China(中國船長)。清俄尼布楚條約正文中清朝也自稱中國。同理,不管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只要認同這個文明道統,都是「中國」。

二、法理的角度:《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有「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一語,《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又說「大陸地區」是「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凡此種種皆揭示中華民國就是中國,包含台灣和大陸。台灣人自稱「中華民國中國人」毫無懸念。

曾經,「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台灣人每天的學校日常。「江山萬里情,中國人真行」是台灣人的家庭娛樂日常。鳳飛飛、劉德華所唱的「中國人」在台灣人耳邊響起,我們不以為異。連蔡前總統說「我是中國人,我讀中國書長大」也毫無障礙。但這一切都被民進黨為了政治利益編造「抗中保台」謊言惡意扭曲,讓台灣人從此不敢面對真相、面對祖宗、面對自己的文化。

長期以來,國民黨害怕「中國」成為票房毒藥,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不敢面對孫中山先生。然而此番館長強烈的中國人認同,不但沒有成為票房毒藥,沒有讓「大罷免大成功」,更不妨礙國民黨、民眾黨的好感度攀上高峰。故筆者在此呼籲,在野黨,不論是「中國」國民黨,還是台灣民眾黨,務必成為館長的後盾,恢復中國人認同,才能粉碎民進黨製造的「抗中保台」假面具,使其無能貪腐、賣國引戰禍台的真面目無所遁形!(作者為中學歷史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中國人 #台灣人 #館長 #認同 #抗中保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