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台灣社會,「我是台灣人」已變成一種不假思索的自我認同標籤,甚至如果有人拿中華民國的國籍,卻不承認自己是台灣人,這就有「中共同路人」的嫌疑,會面臨他人的指責。然而,當「台灣人」這個詞彙不再帶有豐富的歷史內涵,而只剩政治標籤來表達人的認同時,其就逐漸失去文化的厚度與血脈的溫度,而轉型成「台灣獨立」的政治意識型態。當人自限於地緣因素,自我封閉於「島民」的框架內,而不追問自身從何而來與向何而去,就會使得「我是中國人」這五個字變得極其空洞而勉強。

截至民國一百一十四年(2025)七月十五日為止,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最新的台灣人民族認同民調,高達百分之七十七點四的民眾自認是台灣人,其中有百分之五十七點五的民眾「有強烈台灣認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則只剩下百分之六點四。這應該不是機構效應,如果我們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同一年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百分之二點三,創民國八十一年(1992)開啟該調查至今的新低,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則達百分之六十二點九,且這五年都在六成以上。

當我呼籲台灣外省人應該重新凝聚其族群意識時,竟然會有外省第二代的老人家指責我說這是在「分裂台灣社會」,並義正辭嚴指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需要再是「外省人」,然而,政大選研中心在該年(2025)的調查顯示這兩者都認同只剩百分之三十點五,從民國八十一年到現在持續在下滑,這該如何解釋呢?這就是台灣社會自李登輝總統開始提倡「無族群的台灣人」(意即「新台灣人」)後,使得「台灣人」與「中國人」已經變成二元對立的概念,這讓越來越多人會覺得「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變得極其空洞。

這種滑向單一認同而不是雙元認同的現象,如果要止跌回升,讓「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再度成為主流,則不論是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凡是漢人都應該重新重視自己的祖先源流,認識自己的原鄉,並且經常回鄉祭祖,跟家鄉父老產生聯繫。唯有讓我們重新發展成「有族群的台灣人」,纔能藉由族群意識轉化出人對血緣的溫度,更藉由認識自己的族群歷史產生文化的自覺,這正是台灣人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不二路徑。因此,重新提倡這種族群意識,絕不是在分裂台灣社會,而恰恰是促進中國人認同的前置作業。

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本來是一部族群不斷在遷徙中交流的歷史。閩南人自明清時期遠渡重洋,主要來自福建省的泉州與漳州一帶。早期開墾者如顏思齊與鄭芝龍等人,帶來閩南特有的宗族與廟宇,許多台灣大姓如陳、林、蔡,到現在都能在其閩南原鄉看見自己的族譜與宗祠。客家人的遷徙更顯艱辛,其原鄉多位於廣東省梅州市的梅縣與大埔,還有江西與福建交界的山區。清朝時期客家人越過黑水溝來到台灣的桃園、新竹與苗栗這三縣市,並住在高雄與屏東交界的六堆地區,今天許多客家大姓如丘、黃、鍾,都依然能在原鄉對接自己的祖譜與宗祠。

外省人的原鄉則分布於中國大江南北,外省文化的多樣性,在短短數十年間就已融入台灣變成生活的日常,這點敝人平日常在探討,這裡且不再說。然而,半世紀來,台灣社會在充滿敵意的政治氛圍中漸漸淡化這些歷史,教科書將歷史碎片化,其倡導「台灣主體性」已經到達走火入魔的程度,完全不顧前因與後果,只是去脈絡化在談「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導致族群議題被簡化成政治對立議題,其結果是「台灣人」被塑造成無原鄉、無祖宗與無源流的概念。這種「去族群化」的身分建構,讓「中國人」變成個他者、抽象甚至被敵視的詞彙。

倘若台灣社會只剩「有土而無本」的台灣認同,意即不再有「本」,只有此刻腳踏的「土」需要被依戀,所有人不再有族群歷史的積澱,任何有關中華文化的凝聚都將失去基礎,這不僅會出現政治的隔閡,更會引發文化的失根,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極其不利。有人或許會擔憂:重新藉由歷史知識強化閩南、客家與外省的族群意識,是否會重啟族群對立?事實恰恰相反。只有在族群意識被壓抑甚至被忽略,纔會被政客操作來牟利。當每個族群能光明正大認識自身歷史,正視其文化帶給人生命的榮耀,反而不會被輕易挑動對立而讓人陷落在仇恨中。

閩南人若能理解自己與福建泉漳本來存在的深厚連結,例如廈門市同安區的陳氏宗祠若能吸引台灣後裔每年回鄉祭祖,自然就能讓其子孫在面對「中國人」一詞時不再扭捏說不出口;客家人若能常回到梅縣或大埔,參與當地「客家圍龍屋文化節」或清明節祭祖,認識祖先如何歷經戰亂遷徙來到台灣,始終不放棄特有的中原風俗,更能體認到中華文化與自己緊密相依;外省人若能不僅懷念戰後的悲情,更徜徉在江南、華北、東北與西南的風土人情中,積極參加自身的家族祭祀或族譜整理,就能承接中華文化源頭,不再留戀「兩面不是人」的尷尬。

各級學校在國文、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中,應回到多元一體的中華史觀,而不是始終鎖死在單一島內的台灣史觀,從中違背憲法塑造出「台灣」與「中國」的二元對立意識。尤其在各級學校的歷史課本中,如果能放入族群的內容,讓閩南族群的孩子能認識客家人的艱辛來台歷程;客家族群的孩子能理解外省人的歷史創痛經驗;外省族群的孩子能體會閩南人來台的開拓經營,這樣的互相尊重才是真正的族群和解共生。真正的「族群和解共生」,絕不是淡忘歷史並消除差異,而是尊重與承認差異,並讓彼此能欣賞彼此帶給台灣的豐富文化資產。

當我們聲稱台灣受到荷蘭文化、西班牙文化、美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滋養,藉此指出「台灣是多元社會」,現實生活中則除美日的流行文化外,根本看不見上面四國對於台灣社會的深層影響,就舉幾個實際可見的現象來說:我們一般人根本不在意西洋哲學中的形上學或知識論的探討;從來不像歐洲上流社會在高中都要學習拉丁文;平日根本不會祭祀天照大神或從事各種神社信仰;行事風格完全沒有繼承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資產。不過只是買美國武器或看日本影片這類現象而已,請問美國文化或日本文化到底對台灣人的精神領域帶來什麼關鍵性啟發?

回望歷史,凡能獲得永續發展的社會,都要懂得不忘本,我們怎麼看待歷史,會影響我們怎麼看待未來。族群意識正是每個人記憶的容器,族群史更是每個人觀看歷史過程中最親身需要被記憶的知識。當前的歷史教學只教「原漢衝突」角度的台灣史,卻不教「族群和解」角度的台灣史,意即不談閩南族群史、客家族群史與外省族群史,只談「漢人怎麼欺負原住民」,這其實旨在抹煞漢人來台的正當性,更是正在開展對漢人三大族群的霸凌,這對於「原漢和解」的願望反而極其不利,甚至正在繼續製造原漢衝突,並讓漢人孩子置身在失憶的環境中。

台灣社會如果忽略族群的源流,歷史教育不教導台灣各族群史,這時候「承認自己是台灣人」,就像一棵被斬斷根莖的大樹,終將無法汲取營養並獲得成長。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都應該很自信承認:我們的祖先來自大陸,我們在台灣共同生活,我們的文化從大陸帶來,在台灣繼續成長,只有承認我們族群的歷史,我們纔能在該地基上開創新的文化風景。當台灣獲得族群和解共生,開展出深層的文化自信;「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就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重新恢復成本來就存在的歷史事實與文化常識。這條道路雖然艱難,卻是不二的正道。 (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並合聘佛光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族群 #台灣人 #中國人 #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