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源頭已從疫調指向「廚餘未確實蒸煮」。過去也許有人覺得「省一點沒關係」,結果釀成全國禁運禁宰15天的代價。11月6日起分階段解封,真正的挑戰才開始:車輛、人流、豬隻大量移動,一個鬆懈就可能重演風暴。因此,禁廚餘養豬應先維持,待「落實查核、即時監控、法令完備」三要件到位,再談開放。

其次,要穩定民生與產業。延遲上市逾30萬頭,政府應分區分批調控出豬量,防止拍賣市場「急殺價」與價格崩跌;補助要對準痛點—飼料差額、攤商停業、冷鏈與消毒成本,才能穩住產業根基。政府並應強化「合格肉品」標示與風險溝通,恢復消費信心。

若要長期禁廚餘養豬,就必須同步減量與妥善去化,不能把廚餘一律丟進焚化爐。政府可比照節能家電補助方案,鼓勵家戶購買廚餘機以減少源頭量;外食與吃到飽業者可推行小份多取、差別計價與即時剩食提示,讓「拿多少、吃多少」成為全民習慣。

禁廚餘餵豬不僅是防疫需要,更考驗政府的廚餘管理能力。農業部、環境部與地方政府應共同盤點處理量能,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確保廚餘不變成新的環境負擔。卓揆所言「把食物都吃完就沒廚餘」的確有道理,家庭用餐相對容易做到,但外食與團膳場域,如學校、部隊、醫院、監獄及公司員工餐廳,仍難完全避免剩食,因此更須完善減量與再利用制度。只有從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到再利用,各環節同步精進,才能真正落實禁廚餘養豬政策。

在處理面上,生廚餘可快速堆肥、回田增土,減少化肥依賴;熟廚餘則經高溫滅菌後再利用,轉化為安全飼料或能源原料。這正是日本的「環保飼料」制度做法,由政府訂定統一標準,規定廚餘必須加熱到80℃以上、持續30分鐘滅菌後,才能再利用;不適合飼料化的部分,則送入厭氧消化槽產生沼氣,用於發電與供熱,兼顧防疫、安全與循環利用。

環境部應扮演「穩定中樞」角色,統籌廚餘去化與資源化作業,並整合農業部及地方政府量能,推動集中蒸煮與全程監控機制,確保防疫與資源利用並重。

雲林縣政府與南亞公司合作推動「廚餘堆肥再利用計畫」,將廚餘與農業副產物經高效發酵處理,製成環保有機質肥料「雲溉肥」,從原料到成品僅需8天,並免費提供農民使用。該計畫採科技化、自動化流程,不僅顯著減少廢棄物量,也讓廚餘重返農田、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兼顧防疫安全與農業循環利用。此成功案例證明,廚餘不必進入豬場,也能創造循環經濟價值。

政府應以此為借鏡,擴大推動各地堆肥與再利用計畫;若公部門處理量能不足,應採BOT或委託專業業者方式,只要機制透明、利潤合理,自然能吸引民間投入,讓廚餘不再是垃圾,而是新資源,達成防疫、環保與產業共榮的目標。

沒有豬瘟,養豬業才有未來;把廚餘處理好,環境與民生才能雙贏。政策目標其實不難:守住防疫、穩住價格、減少浪費、完善去化。做到這四件事,才是福國利民之道。

(作者為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廚餘 #再利用 #防疫 #飼料 #廚餘養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