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日前出席「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因涉及吳石列名,引發外界爭議,或稱鄭敵我不分,或稱鄭歷史敏感度低,甚至連國民黨內部也有所議論。然而,從整起事件大方向與政治歷史敘事的角度來看,鄭麗文此行實是一個方向正確、初衷無虞、但細節處理欠佳的政治行動。惟鄭務本不成,反而陷入細枝末節的爭議泥淖,整體議題應變能力實有極大改善空間。
吾人認為,鄭麗文赴祭的政治意圖值得理解。白色恐怖是台灣人民集體記憶中最沉痛的一頁,然而民進黨強行主導了其中的公共敘事與轉型正義框架,讓國民黨在此議題的正義性上始終落於下風。而鄭的出席追思會,本質上是想表達國民黨對歷史受難者的尊重,傳遞「國民黨承認威權歷史錯誤、也有人權意識」的訊息。此點對於國民黨的形象轉型,以及在中間選民和年輕世代心中的認同感,都是必要且關鍵的一步。
然而,致命敗筆在於鄭在細節掌握上的不足。吳石在追思會上被提及,使輿論焦點瞬間從白色恐怖受難者轉向爭議人物,隨後媒體與網路社群的迅速放大,讓鄭的「不知情」回應盡顯被動失能。
只能說,這回鄭麗文是戰術操作不佳「好心做蠢事」,讓原本的美意大打折扣。然而事情已經發生,鄭麗文實應以此次秋祭事件為契機,一方面持續參與歷史追思、轉型正義活動,向社會釋放重視訊息;另一方面,清楚界定受難者範圍,勿讓政敵有見縫插針之機。
在大方向上,國民黨仍必須將歷史敘事與民主、自由、人權結合,逐步建構出符合台灣人民期待的歷史定位,以逐步彌平在歷史認同上被民進黨人長期打壓醜化的弱勢地位。
理解鄭的此次赴祭最好的態度應是「宜粗不宜細」,過度將吳石部分的連結放大,卻全然不提其所參加者,仍是表達國民黨對白色恐怖歷史事件的深重反省,這種顯失比例原則的失衡批判同樣不值得鼓勵,實可到此休矣。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