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從不是中性詞。近代以來,誰握有命名權,往往就握有敘事主導權。把民初的各地軍系與戰時、當下出現的「渝軍」「台軍」並置,可更清楚看到:前者多為對權力結構事實的描述,後者則常被用作去正當化的政治修辭。然而,這種命名現象也需考慮對立方的視角、內部身分認同的轉變,以及國際與比較脈絡,以更全面理解語言戰的複雜性。
1916–1928年的軍閥時期,中央權威鬆動,地方實力各自為政。各地軍系多以地域或派系核心命名,例如:「川軍」(四川劉湘、劉文輝部),「滇軍」(雲南唐繼堯、龍雲部),「桂軍」(廣西李宗仁、白崇禧部),「湘軍」(湖南趙恒惕、唐生智部),「黔軍」(貴州王家烈部),「晉軍」(山西閻錫山部),「西北軍」(馮玉祥系),「東北軍」(張作霖、張學良部)。
這些稱呼均以地域或勢力範圍為名,反映多中心的治理現實,而非外力刻意貶抑。它們屬於「分裂結構的中性命名」,是政治碎片化的自然語言現象,而非對中央正當性的挑戰。
1928年北伐成功,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國軍」成為中央正規軍的統稱,連結法統與國家正當性。此後,再以地理名號稱呼中央正規軍,便不再是描述性用語,而帶有降格化、地方化的政治效果。名稱的轉變,也象徵國家中心的重新確立。
對日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渝」為重慶簡稱,屬中性詞。當時的日本與汪精衛政權,在宣傳上刻意使用「重慶政府」、「渝府」、「渝軍」等稱呼,意在將法統中的中央「地方化」,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國民革命軍描繪為「重慶地方政權」或「英美傀儡」。這種宣傳策略的目的,是打擊國民政府的對內凝聚力與國際合法性;對照國民政府官方正名的「中國遠征軍」、「國民革命軍」,可清楚看到話語競爭的界線。
而如今的中共媒體系統中,「台軍」一詞被常態化使用。表面上似為地理指涉,實則在語義上抹去「國家屬性」,將中華民國國軍歸入「地方叛亂武裝」的敘事框架。這種用法並非單純稱謂選擇,而是延續戰時語言戰思維的結果。然而,從中共官方敘事角度而言,「台軍」的用法是其「一中原則」邏輯的自然延伸,用以表述主權範圍的整合認知;但在效果上,仍構成語義上的去正當化。這種平衡視角提醒我們,命名不僅是單向的攻擊工具,也反映對方對主權的堅定主張。
此外,在台灣內部,自1980年代民主化以來,關於「國軍」vs.「台軍」的命名辯論逐漸浮現。一些本土派或民進黨支持者偏好「台灣軍隊」以強調去中國化及本土身分,視「中華民國國軍」為與威權歷史連結的遺跡。這也反映台灣社會的身分危機,年輕世代對國家認同的轉變,可能降低對統一用語的共識。尤須警惕的是,若內部媒體、公關或軍事文宣不慎採用對方用語,等於自我地方化,讓渡話語主權。
有鑒於此,在比較描述性命名與去正當化命名時,我們可以從兩個主要時期來觀察其差異。首先,在民初軍閥時期,相關名稱包括川軍、滇軍、桂軍、湘軍、黔軍、晉軍、西北軍以及東北軍,這些名稱的意涵主要是中性描述地方軍閥勢力,反映當時的政治背景,即中央權威分裂且無單一正統。
其次,從抗戰時期至今,名稱如渝軍與台軍,其命名意涵則轉向去正當化與地方化修辭,用以在政治上打擊對手的合法性,背景為敵對政權透過此策略來達成目的。這兩個時期的命名形式雖相似,但意圖與脈絡卻有明顯區別,前者源自權力碎片化的現實,後者則是政治矮化的工具。兩者形式相似,意圖卻迥然不同。
名稱,不只是語言問題,而是主權認知的防線。對外,「正名」關乎國際定位與法理承認;對內,「正名」關乎軍隊榮譽與歷史延續。然而,正名也需面對軍事及社會意涵的挑戰。中華民國國軍目前呈現混合的招募趨勢:雖然2025年10月宣布志願役招募率達109%,並在軍校註冊人數創下紀錄,但整體活躍人員從2021年的16萬4千人,降至2024年的15萬2千人左右,編制填充率約78.6%(2024年數據),志願兵退役率居高不下(近四分之一),留任率約86.7%,並面臨士氣低落、人口結構危機及身分認同分歧等挑戰。這些因素不僅影響戰備,也放大命名爭議對招募及公眾支持的負面效應。
此外,台灣獨立派往往視「國軍」為中國遺留的象徵,這加劇了身分分歧,並進一步打擊軍隊士氣,因為部分士兵或潛在招募者對「中華民國」的國家符號缺乏認同感,視其為過時的威權遺產而非本土防衛力量。
因此,應建立一致的用語準則:法規、公文與新聞稿一律使用「國軍」或「中華民國國軍」。英譯統一為Republic of China Army,Republic of China Navy,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或R.O.C Army,R.O.C Navy, R.O.C Air Force。教育訓練中納入「命名政治」案例分析,提高官兵對語言戰的敏感度。
為更全面理解命名政治,可擴及國際脈絡與其他分裂國家的歷史範例。國際媒體及組織常稱呼台灣軍隊為「Taiwanese military」或「Taiwan's armed forces」,部分因簡便,部分受中共壓力影響。例如,奧運使用「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來規避政治爭議,這延伸了命名對外交孤立的影響。美國政策文件在軍售中亦常用「Taiwan's armed forces」,可能被視為間接地方化。
歷史上,可參照韓國分裂的命名策略。北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常稱南韓為「南朝鮮」,或在不同脈絡下以「韓國」(Hanguk)代指南韓,藉此來否定其作為單一朝鮮半島合法政府的地位,阻礙南韓主導的統一敘事。此外,1911年前清代區域軍隊命名,或1949年後內戰中中共對中華民國殘餘的「匪徒」稱呼,也顯示命名如何從中性轉為貶抑。這些比較凸顯,命名戰不僅限於兩岸,而是全球分裂情境的普遍現象。
從「川軍」到「台軍」,差在一個「中心」:當年是無中心下的描述,如今是有中心下的矮化。但融入平衡視角、內部辯論及國際比較後,我們看到命名更為多層次:它不僅是防務工具,也反映身分轉變與全球壓力。
正名不是情緒,而是防務;不是修辭,而是主權。唯有堅持歷史與法統的語言界線,同時面對內外挑戰,方能在敘事戰場上守住國軍的尊嚴,與國家的延續性。由此可見,面對當前的命名爭議,國軍必須對其所承載的歷史與法統有更清晰的認識與堅持。
(作者為戰略智庫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